《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中)

☆  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我的祖父是一位奴才,忠心耿耿侍奉主子, 中年守得雲開見月明,得到主子的賞識, 飛上枝頭變鳳凰,扶搖直上九萬里, 出人頭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祖父一旦掌權,更加忠心,只照顧主子的利益, 理直氣壯地犧牲大部份人的利益,甚至別人的生命。 父親既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隱惡揚善的行為, 又兼備孝順的美德,一向隱瞞父母的罪行, 燒燬家中父母惡行的紀錄,的確是一位孝順的兒子。 父親說: 社會上大部份的人難道不都是或多或少的奴才嗎? 祖父只不過是其中成功了的一位,所以招人嫉妒。 ☆  他是一個好父親,愛護子女。 我的父親十分重視家庭,全力照顧家人。 我們出外時必定有一大隊人前呼後擁, 而且其中有護衛員照顧我們的安全。 連我們乘搭的汽車都是防彈汽車。 我們從來都不會缺錢用,吃和穿差不多都是最好的。 他雖然開賭檔,又販賣毒品, 但他禁止子女賭博,更加不允許子女吸毒。 ☆  他喜歡聽話的小孩子。 他見到家裡附近或者親朋好友的小孩子, 都會抱上手,親一親。 從來都不會打自己家裡的小孩子, 但對不聽話的小孩子,他才會用暴力對待! ☆  他是一個好丈夫,愛護妻子。 媽媽常常說父親很顧家,家用永遠充裕。 不單只如此,父親對他所有的妻子和情婦都大公無私。 ☆  他雖然是拳擊冠軍,但從來都不打女人。 他偶然會在工作的地方強姦女孩子, 也會恐嚇女孩子,說會拉她們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強姦, 但他只是綑綁著她們強姦,不會打她們。 ☆  他是虔誠的教徒。 他每個星期都去聽道。 而且他是一位大公無私的教徒,相信宗教和平共存, 所以既去天主教堂祈禱,又參與基督教福陰性崇拜, 既去拉攏信教的政棍,又去廟宇上香,聯絡大和尚, 既拜關帝,又拜呂祖,亦去道觀扶乩。 ☆  他不吸煙,更加不會吸毒。 他不吸煙,但其中一位女幫眾會賣私煙。 他禁止幫眾吸毒,一吸毒就踢出骷髏幫。 至於他的幫眾引誘別人吸毒時, 他說他的善良內心裡還殘留一點不安和罪疚感。 ☆  他對馬伕很好,又幫助婦女自力謀生。 他說男人和女人為了解決性問題而結婚是一種罪惡。 在貧富懸殊的世代, […] Continue reading →

《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上)

[前言] 自古以來,掌權者都明白未掌權前需要依靠富豪商家的支持, 掌權後就除去那些不曾支持自己的富豪商家, 同時度橋讓自己和手下得力助手都成為了富豪商家。 所以掌權者往往忽視了寡頭壟斷一旦斂財過度, 對社會來說,必然初見其利,後見其弊, 因為財富向寡頭壟斷者聚,貧富懸殊必然日日增添。 由於不能夠向自己和手下開刀,自然要找代罪羔羊! 結果是向不願意埋堆的富豪商家打主意, 而這些富豪商家就不寒而慄地快跑,盡速離鄉背井。 前天碰上了一條真正通識科的作文題目: 《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 題目附帶有下列幾個要求: 1.  要能夠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擴闊知識基礎, 必須涉及政治、社會、經濟、心理、宗教、哲學、文化多個範疇。 2.  要能夠鼓勵多角度思考。 3.  要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4.  要具爭議性,能夠刺激起批判思維,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這條作文題目充滿挑戰性,真教人「哲騰」, 既非完全是描寫文或者記敘文,又不像說明文, 更加不是議論文或者抒情文,所以一定不會在中學裡出現。 也許有點像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入學試的題目, 但似乎對香港的考生不利, 因為我們的中學裡絕對沒有這樣的訓練! 教語文科的老師寧願作朱自清《背影》那類的題目, 或者將作文題目改為《我的父親》。 教通識科的老師拒絕作答, 認為這樣的作文題目根本不會在 DSE 裡出現, 而且題目古怪,何必費心。 香港人對於批判思維的認知十分古怪。 語文科和通識科的試題題目本身,一向不接受批判, 幸好這條題目本身沒有留下可以批判的尾巴。 真正的通識科作文,要求真和誠的批判思維, 絕對沒有例行公事這回事。 懂得批判思考的人明白: 掌握部份的真理,不等於看到大局, 不能夠只有挖根思維而欠缺了森林思維! 看到作文題目的幾個要求,就知道並非「掛羊頭賣狗肉」。 一看之下覺得極之困難,激起了鬥志, 而且覺得這種題目最適合筆者這種每方面都只懂得少少、 不知羞恥為何物的人,所以接受了挑戰。 在既高興亦勉為其難之下,花了一天時間,作出劣文一篇。 《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 俗語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這個說法對一般人來說也許是對的, 但我絕對不會用這句說話來形容我的父親, 因為我的父親是一個大好人,更是一位偉人; 他是一所大機構的 CEO,更加是社會上的精英。 […] Continue reading →

《綠色教育》(下)

從世界得來的教育分兩大類: 「社會教育」和「歷史政治教育」。 「社會教育」屬於當下,是現實的教育。 The  moment  you  enter  society, you  draw  the  key  from  your  heart and  put  it  in  your  pocket. Those  who  fail  to  do  so  are  fools.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74 ) 社會好,社會教育就好;社會有病,社會教育就有病。 追求成功者,必修埋堆學,辦公室政治,度橋學。 追求成就者,必修哲學,自我批判,認識自己。 不論是培養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成就的學生, 似乎這些「實用的課程」暫時我們中學裡都還沒有! 「歷史政治教育」屬於過去,是認識人性的範疇, 是以古為鏡、鑑古知今的教育: What  man  is,  only  his  history  tells. ( Wilhelm Dilthey ) A  […] Continue reading →

《綠色教育》(上)

很多自稱喜歡真理的人其實並不喜歡面對事實, 即使從事教育的人,在這方面亦不見得好了多少。 我們一向喜歡口號和幻想多於面對事實。 We  receive  three  educations,  one  from  our  parents, one  from  our  schoolmasters,  and  one  from  the  world. The  third  contradicts  all  that  the  first  two  teach  us. ( Montesquieu ) 啟蒙時代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 Montesquieu 這句說話, 間接地叫我們反思: ☆   教育界的「責任」究竟是甚麼? ☆   課程中應否包括「埋堆學」及「辦公室政治學」? ☆   課程中應否包括「厚黑學」? 我們在家庭和學校裡, 雖然很可能已經學到了初級虛偽是甚麼, 但一般家庭和學校裡學到的半桶水思考能力及半迷信, 依然不足以應付置身於複雜社會的需要。 A  government  which  robs  Peter  to  pay  Paul […] Continue reading →

《演講的消費者》

很少人明白,學校裡一場單向的演講, 其實反映了很多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現象: 1.  聽眾和學校的質素。 2.  聽眾和學校的紀律。 3.  學校請講者的智慧,以往請來演講的講者質素。 4.  學校的教育理想和管理的意識形態。 5.  現時這位講者的智力和心態。 6.  現時這位講者的演講技巧。 香港有多少人能夠有下面這位講者「對學校的不認識」, 、「個人的自信」及「個人的自負」? 「每當我被邀請往企業和學校演說或提供培訓,     首十分鐘的紀律氛圍,     足以讓我洞悉那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員工平日的表現。     管理有道的機構員工,     很自然地流露出高度自律、專注和待客的禮貌;     管理欠奉的機構,員工散發出來的懶散、遲緩、     老油條和渾沌無神的情態,     足令嘉賓未開咪已經想離場。     我做教職員培訓時,很多老師爭相要坐在後面。     有些坐在末排的老師大模斯樣地批改作業;     更常見的情況是竊竊私語、看手機,     還技巧地讓前排的人頭掩護自己的臉,     目的是安然打瞌睡或玩手機。     原來,當老師放下教鞭時,     他們的行徑跟自己的學生也沒兩樣。」 《聽講座要有態度》(何靜瑩)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何靜瑩認為紀律是一門講求「一手硬一手軟」的藝術, 完全忽略了紀律首先要講求機構道德和抱負, 其次是講求管理階層的智慧和修養。 如果欠缺了這兩個先決條件, 「一手硬一手軟」根本不是藝術,只是手段! 視乎情況、環境和聽眾的質素, 去決定演講的內容及控制演講的長短, 難道不應該是一個高層次講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和修養嗎? […] Continue reading →

《聽演講的禮儀》(四)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3.  假設你遇上了一位高層次的講者 首先要明白,高層次的講者並不多。 一般高層次的講者不會談自己不認識的課題, 他只會演講一個自己十分熟悉的小課題, 而且會避免講大課題, 因為小課題容易準備,容易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大課題則未必有足夠時間來闡揚, 而且還需要考慮聽眾的思考和接受能力。 其次,高層次的講者會用顯淺的語言和例子說出 「重要及易明的道理」, […] Continue reading →

《聽演講的禮儀》(三)

The  true  critic … is  the  man  who  becomes  your  personal  enemy on  the  sole  provocation  of  a  bad  performance, and  will  only  be  appeased  by  good  performances. ( George bernard Shaw, 1890 ) 2.  假設你遇上一位中層次的講者 中層次的講者, 多數會涉及個人或其他人的經驗, 但只能夠提供講者沾沾自喜、半桶水智力的分析。 所以應該重視他所談及的經驗, 但必須忘掉他的分析,重新在經驗中汲取智慧。 記著,一般中層次的講者都有拍聽眾馬屁的傾向, 表面上的目的是吸引聽眾,似乎無傷大雅, 但他們忽略了的是一些不夠謹慎的拍馬屁, 往往反映出他們思考上的嚴重缺失。 參考: 《經驗》(一) 《經驗》(二) 《經驗》(三) 《經驗》(四) 《經驗》(五) 《經驗》(六) 《經驗》(七) 《經驗》(八) 《經驗》(九) 《經驗》(十) 第一類中層次的講者, 言語得體、辭藻華麗、十分動聽, 但忘記了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演說, 以致內容空洞,說完好像沒有說過甚麼東西。 這些講者多數是以說話為職業,演說只是偶一為之。 第二類中層次的講者,可能由於不懂得對真理謙卑, 所以傾向於將一些小範疇內應用成功的例子注射膨脹劑, […] Continue reading →

《聽演講的禮儀》(二)

Wise  men  talk  because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fools,  because  they  have  to  say  something. ( Plato ) 1.  假設你遇上了一位低層次的講者 如果你自己也是一位低層次的聆聽者, 那麼你可能會聽得津津有味,肯定有所得著。 低層次的講者,演說冗長,辭藻無味兼模糊, 抄襲別人的思想而又無法融會貫通, 喋喋不休,目的是表現自己的膚淺! 低層次的講者不會明白 「說得多不如說得簡,說得簡不如說得好。」 To  answer  before  listening ──that  is  folly  and  shame. ( Proverbs 18:13 ) To  listen  to  folly  for  a  long,  long  time ──that  is  folly  of  the  […] Continue reading →

《聽演講的禮儀》(一)

禮儀,如果不好好思考,往往容易和虛偽稱兄道弟。 由小到大,我們都需要聽很多演講。 聽演講,當然有聽眾的禮儀, 所以研究聽演講的禮儀有其實用的價值。 首先,聽眾當然要決定去聽還是不去聽, 如果去聽演講的話,目的是甚麼? ☆  純粹去捧場 ☆  俾面 ☆  尋找娛樂 ☆  學習 ☆  被迫  forced  listening ☆  每種因素都有少少 無論是儀式還是演講, 一個場合的定義,非常重要。 因為甚麼叫做尊敬一個場合,皆源自場合的定義。 儀式的目的是甚麼?演講的目的是甚麼? 是顯示權力的儀式或訓話,是意圖說服聽演的演講, 還是在平等地位上意圖交流的演講? 有沒有主角和配角之分? 講者是否應該尊敬聽眾?怎樣才算是尊敬聽眾? 聽眾是否應該尊敬講者?怎樣才算是尊敬講者? 聽眾對講者的尊敬會因講者而異嗎? 聽眾可以戴帽嗎?可以擔遮嗎? 可以看手機嗎?可以祈禱嗎?可以會晤周公嗎? 為了掩飾講者的愚昧或者保障需要匡智的講者的面子, 為了要給予愚蠢人充分表達他們愚蠢的機會, 為了堅持「必須對講者仁慈,所以可以虐待聽眾」 這種跡近迷信的價值觀,美其名曰「愛的教育」, 我們一定禁止學生用手機,對嗎? 演講之後有沒有問答環節, 既可以重要,也可以不重要。 如果演講的動機是尊敬聽眾,重視思考交流和批判, 演講之後的問答環節就相當重要, 因為講者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 傳達了一些半真半假或者定義曖昧的概念。 這些概念當然應該澄清。 如果演講的動機根本不需要尊敬聽眾, 那麼演講之後,有或者沒有問答環節都不重要: 因為演講之後沒有問答環節,目的當然是洗腦。 一旦演講之後有問答環節, 目的就是引蛇出洞,意圖揪出拒絕洗腦的聽眾。 一般來說,演講是一種單方向的溝通, 所以即使講者非常謹慎,只傳達清晰的概念, 完全沒有洗腦的企圖,演講完之後又有問答環節, 但演講的效用依然比不上能夠有即時互動的座談會, 或者在講台上兩、三位講者「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凡是被迫參與的演講,即使目的不是洗腦,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八)

[對話、談判、解決矛盾] 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對話才可以解決矛盾!」 這個說法的犯上了定義不清的問題, 因為雙方對「對話」這個詞彙可能有不同的定義! 其實對話一定要看目的,一定要看 ☆  甚麼人和甚麼人對話。 ☆  雙方是否站在平等的位置。 ☆  想解決的是甚麼矛盾? ☆  究竟是討價還價?還是找出問題的根本癥結? ☆  是否需要考慮「背後的實力,包括金錢和時間」。 如果情況理想的話, 雙方都有良好的動機和目的,雙方都重視理性。 對話,可以是解決矛盾的第一步。 有時雙方都有良好的動機和目的,亦重視理性, 但某一方往往會由於面子問題, 或者由於對自己的認知和經驗過於自負和自信, 故意聽不到另一方的說話, 尤其是當另一方指出某一方思想上內部矛盾, 而某一方立即意會但又要維護自己的面子時, 這種情況常常都會出現。 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公正的裁判作為中間人去協調! Honest   conversations   are   rare. 本來如果一個社會有一個「批判平台」: 一個公開,有台上裁判、台下評判及接受公開批判的平台, 不少問題其實都可以完滿地解決, 不會出現各有各講,最後拉倒的情況。 破壞社會和諧的,是不公平、不合理,偷天換日的手法, 所以社會上的和諧, 必須由一個嚴肅、嚴謹、唇槍舌劍的「批判平台」來保障。 簡而言之,沒有裁判,就不容易出現「公平的對話」! 由於絕大部份社會都沒有這樣一個平台, 所以才會出現需要低層次「對話」的現象, 而「對話」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解決問題的根本癥結, 只在於找一個雙方都接受的下台階。 If  there  is  no  struggle  there  is  no  progress. Those  who  profess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