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樂的條件》(二)

☆  有閒情又有閒錢。 享受很多時都需要消費, 但享受的程度又未必和消費的多少有關。 時間和金錢都是財富。 有金錢的人未必有時間去享受, 未必願意花時間去享受, 到有時間時又未必能夠控制自己的心, 往往在享受的時間亦心事重重, 出現了「匆匆忙忙」地享受的怪現象。 有時間又有心情的人,享受其實不差, 只是在經濟方面需要量入為出, 但未必能夠享受一些需要高昂消費的東西。 如果不重視和人比較,有甚麼問題? 退而求其次,現代人能夠在感官世界成為專家的話, 亦可以有很好的享受,錢財亦自然不會缺。 所以不少人喜歡做名廚,寫食經,寫飲食專欄。 立志全身投入「吃喝玩樂」的人,似乎需要一早學會理財, 因為「量入為出」是這個世界的重要條件之一。 理財佳的人可以延長在感官世界的享受, 延長燦爛及多采多姿的生活。 切勿忘記南唐李後主李煜的教訓。 李煜不懂理國。現代人不懂理財也是一樣。 如果要到六七十歲才有閒情和閒錢, 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有些享受就輪不到自己了。 所以趁自己還能吃得玩得走得的日子, 應該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對不對? 「風流才子莫教貧」、「人不風流只為貧」 《增廣賢文》 凡事都容易有例外;柳永,當然是例外的。 關於投身於感官世界,盡情吃喝玩樂的人物。 中國歷史上記載兩位好酒和好色的兄弟。 鄭國宰相子產之兄公孫朝及子產之弟公孫穆的 「盡一生之觀,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 力憊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 公孫朝和公孫穆也許是中國古代 最早理性地選擇了「吃喝玩樂」為生命中最重要意義的兄弟。 按: 《列子‧楊朱篇》子產相鄭,專國之政三年, 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 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 朝好酒,穆好色。 朝之室也,聚酒千鐘,積麴成封, 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于人鼻。 方其荒于酒也,不知世道之爭危,人理之悔吝, 室內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 雖水火兵刃交于前,弗知也。 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婑嫷者以盈之。 方其耽于色也,屏親昵,絕交游,逃于後庭,以晝足夜; 三月一出,意猶未愜。 鄉有處子之娥姣者,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 Continue reading →

《吃喝玩樂的條件》(一)

喜歡「吃喝玩樂」而不去研究它的條件和學問的人, 就是愚蠢。 關於「吃喝玩樂」我們的認知如下: ☆   吃喝玩樂必須對自己誠實。 消費不一定會帶來享受, 因為消費可以是由於心情惡劣,需要發洩。 這就是為何「吃喝玩樂」需要「誠」honesty, 不應該作為一種壓抑或逃避內心困擾的方法。 否則「吃喝玩樂」怎可能「爽」? 如果能夠對自己誠實, 吃喝玩樂時才能夠有 Eureka 的感覺, 你可以對自己說  That’s  it. That’s  me! 從「誠」的角度來看, 「臭皮囊」也許是地球上 最高級、最能體現感官享受及娛樂的媒介。 禽獸如何可以和人類相比?簡直望塵莫及。 吃喝玩樂,當然可以是生命的意義! ☆  吃喝玩樂必須注意提供吃喝玩樂的一方是否誠實。 吃和喝的東西要乾淨,不能夠污染或有毒。 玩樂的東西要安全, 例如吊車、汽球、機動遊戲……等等。 如果玩樂的東西包括娼妓 (男或女), 要懂得驗明對方是否有性病。 但別忘記,冒險、放縱、飲酒和吸食軟性毒品, 也屬於灰色地帶的「玩樂」! 而為了暴利,不少人會從事這門生意。 這個世界有樂而忘返和樂極生悲這兩回事。 玩樂的地方也要乾淨,而且人人都守秩序。 這裡就立即牽涉到「世道人心」的課題。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Continue reading →

《吃喝玩樂又分兩類》

筆者在《及時行樂》(二) 一文中指出「及時行樂」分為三大類: 1.  吃喝玩樂 2.  閑 (閒) 3.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如果我們要「活在當下」,怎可能不包括「吃喝玩樂」? 但一般人忽略了「吃喝玩樂」其實又可以再分為兩小類: ☆  吃喝玩樂是主角。 一般人都是看看別人喜歡甚麼,自己也去試一試, 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享受,而不是隨波逐流,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找到之後為甚麼要放手? Is  life  worth  living? This  is  a  question  for  an  embryo  not  for  a  man. ( Samuel Butler ) Man  cannot  live  without  joy; therefore  when  he  is  deprived  of true  spiritual  joys  it  is  necessary  that he  become  addicted  […] Continue reading →

《吃喝玩樂。自由。平等》

Is  life  worth  living? This  is  a  question  for  an  embryo  not  for  a  man. ( Samuel Butler ) 要及時行樂,要活在當下,怎可能不包括「吃喝玩樂」? 吃喝玩樂當然重要, 因為人生苦難已經夠多,享受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子一早就已經指出: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 西洋哲學家也說: 「沒有真正的慾望,就沒有真正的滿足。」 專欄作家蔡瀾說:「人類活到老死,不玩對不起自己。」 Nothing  would  be  more  tiresome  than eating  and  drinking  if  God  had  not  made  them a  pleasure  as  well  as  a  necessity. ( Voltaire ) 不少人認為上述都很有道理,直到筆者加了這一句: 「眼目的情欲」和「肉體的情慾」都屬於人類感官的享受, 都是吃喝玩樂要滿足的欲望,有甚麼問題? […] Continue reading →

《及時行樂》(二)

[及時行樂分為三大類] 在探討各種「及時行樂」之前, 我們宜先給予「及時行樂」一個定義: 所謂「及時行樂」這種行為, 就是在韶華飛逝或死亡之前,及時做自己喜歡的事, 完成這一生人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及時行樂」假設了當事人的自由, 不能夠含有被動、被迫、透支或放棄生命的動機。 「及時行樂」是一種回應「人生苦短」這個生命課題 而作出的回應行動,是人類珍惜生命的現象之一。 可以這麼說:「及時行樂」是聰明的行為, 而「消磨時間」則是愚蠢的行為! 一般人並沒有想到,因應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及人生觀, 「及時行樂」其實可以分為三大類: 1.  吃喝玩樂 2.  閑 (閒) 3.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筆者認為, 只有懂得「及時行樂」的人,才能夠算是「熱愛生命」; 不懂得「及時行樂」的人,只是虛耗生命、蹉跎歲月而已。 懂得「及時行樂」的人, 如果「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能夠有上二十年, 或者只有十年,都可以算是不枉此生。 一個人趁自己還能吃得、玩得、走得的日子, 應該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樂趣。 最好能夠達到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怕死之將至」的開懷境界。 雖然外人未必能夠肯定當事人的「及時行樂」, 究竟是抱著積極還是消極的態度, 但「及時行樂」這種主動和積極的行為, 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不應該受到任何歧視! 可以說,如果生命有如一枝燃燒的蠟燭,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盡一生之歡,窮當下之樂」, 好好地利用蠟燭燃燒每一吋時所發出的光輝。 換句話說,熱愛生命的人才能夠擁抱死亡,且死而無憾。 至於不懂得「及時行樂」的人,表面上好像是「及時行樂」, 其實是利用「行樂」來作為壓抑或逃避內心的困擾。 這類偽「及時行樂」表現出來的現象, 除了當事人在眉眼之間會出賣自己之外, 亦會有一些特殊的行為,例如: 瘋狂購物,暴飲暴食。 看電影、電視,一套接一套。 匆匆忙忙地去各式各樣的樂園裡渡過一天或數天。 去郊外或旅遊景點散心之後,面上依然不見笑容。 將自己淹沒在繁忙的街道或商場之內,漫無目的地遊蕩。 嚴重者,骨子裡甚至是「放棄生命」。 這類假裝的「及時行樂」表現出來的現象是: 得過且過,與世無爭,今朝有酒今朝醉, 懶得思考,拒絕未雨綢繆,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種心態和生活方式看似灑脫,看似活在當下, 因為絕對不會為將來綢繆, […] Continue reading →

《及時行樂》(一)

「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 是對《珍惜光陰》一文中所提出的六大前提的前五項, 一起考慮,一起回應; 除了考慮到「生命無常」之外,還考慮到「韶華飛逝」, 所以「及時行樂」既是對無常的回應,亦是對衰老的回應。 If  you  fail  to  prepare,  you’re  prepared  to  fail. ( Mark Spitz ) 人死如燈滅, 今生的財富不能帶走、知識不能帶走、緣份不能帶走。 戰亂時代,那些每天都要在鬼門關前打滾的人, 當然會接受「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玆」的思維,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沒必要虧待自己, 此生只有一次,每天也只有一次,當然應該好好把握, 製造美好的光陰。 誰知道明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玆。」 《古詩十九首》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遊斜川并序》(陶淵明) 行樂,當然是指享受! 擁有和享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人類的幸福就只有此生的「享受」,不是此生的「擁有」, 除非「擁有是你唯一的享受」。 西方人都有相似的看法: Lif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 Oscar Wilde […] Continue reading →

《珍惜光陰》

珍惜任何東西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隨時都可能會失去它! 俗語說「覆水難收」,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之後, 即使我們如何悲哀、慨嘆、哭泣,都無補於事, 所以珍惜光陰的人必須培育足夠的智慧, 至少能夠分辨生命和生活,大事和小事,需要和想要, 智慧和知識,命運和抉擇,明師和名師,謙卑和謙虛, 然後作出個人的抉擇。 The  way  to  love  anything  is  to  realize that  it  may  be  lost. ( G.K. Chesterton ) 有一些東西失去了之後或者送出去之後, 就不會再出現,或者難以補救,因為時空改變了。 筆者認為這些東西至少應該包括下列六種: 說過的話,寫過的文字,做過的事,肢體語言,機會,光陰。 老子告訴我們「禍福相倚伏」, 一旦這個概念應用在人生中的得失時, 就是說當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時, 我們應該去想一想我們會同時失去了一些甚麼, 或者我們是用甚麼來換取我們所想得到的東西, 而很多時我們會發現代價就是在青春時認為無窮無盡, 可以肆意浪費的光陰,直到青春不再時才開始明白,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就是光陰和各式各樣的情。 從「人生苦短」所產生的最直接反應就是要「珍惜光陰」, 而且只有懂得珍惜光陰的人才會懂得「感恩」gratitude。 The  key  question  to  keep  asking  is, Are  you  spending  your  time  on  the  right  things? Because  […] Continue reading →

《人生苦短》

不少文學的作品,都以「人生苦短」作為中心思想。 人生苦短,唉! Life  is  damn  short! 事實上「人生苦短」並不只是文學家和哲學家的感慨, 「寸金難買寸光陰」也是人到中年的共同感受, 否則有關「人生苦短」的文學作品難以傳誦千古! There  is  only  one  day  left, always  starting  over: it  is  given  to  us  at  dawn  and taken  away  from  us  at  dusk. ( Jean-Paul Sartre ) 「人生苦短」的體會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 1.  韶華飛逝 人類的青春不能長駐,美好的光陰不一定會重現。 和青春永別之後,老病衰弱隨後至老,無人能免, 而且年老時一切肉體享受的能力難免遞減, 眼看著親朋好友一個一個接踵而逝, 對時間的飛逝的感受就更深。 所以北宋詞人秦觀(1049-1100)的《江城子》, 有「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的感慨, 和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觸景傷情互相輝映! 而其他文學家亦有相同的慨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 《將進酒》(李白)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贈白馬王彪》(曹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 Continue reading →

《放下》(十)

[ 包袱 ] Some  people  live  as  though  they  are  already  dead. There  are  people  moving  around  us   who  are consumed  by  their  past,  terrified  of  their  future, and  stuck  in  their  anger  and  jealousy. They  are  not  alive;  they  are  just  walking  corpses. ( Thich Nhat Hanh ) ☆    每個人生存在世上就一定有包袱。 Everyone  comes  with  baggage. […] Continue reading →

《放下》(九)

由於情緒的反應一般比理性快, 又由於不少自視為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人, 傾向於將個人的情緒、喜好和偏見置諸理性之上, 所以往往拒絕接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只喜歡直覺和「信念」,討厭建設理性的「信仰」。 反而科學家和哲學家,由於職業的要求, 不但懂得將個人的情緒、喜好和偏見置諸理性之下, 而且將個人的情緒這塊絆腳石變成熱誠這塊踏腳石, 有能力一生人努力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建設理性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因為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緒, 包括判斷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 具備快速判斷如何對突發事件反應的能力, 懂得三思而後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 判斷蕪和菁,同樣都需要智慧,因為單靠知識容易誤事。 前兩篇文章涉及去蕪,這篇文章開始討論存菁。 [ 存菁 holding on ] 「去蕪」letting go 不容易,因為需要培育智慧, 需要接受嚴謹批判,才能判斷甚麼是蕪、甚麼是菁。 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人, 更加需要學習「自我批判」,以去除個人思考方面的蕪。 俗語說的「改造」、「知錯能改」其實就是去蕪, 所以不願意改過的人,沒有可能去蕪, 鄙薄智慧、懶於思考,沒有能力改過的人, 亦沒有可能去蕪! 「存菁」holding on 的難度亦不低, 因為識貨的人不一定知道珍貴的物品為何如此珍貴。 「存菁」的首要功夫就是在先行者的指導下, 向歷史上最優秀的巨人學習,從新思考,並且加以批判。 表面上看來,「存菁」應該比「去蕪」困難, 因為「菁」一定是抽象的概念,包括良知和人格。 但奇怪的是,可能是由於有前生,可能是由於家教, 不少未受過高深教育的人反而懂得「存菁」, 所以俗語有「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說法, 他們的「人格」比不少所謂「讀書人」更高尚。 「存菁」就必須努力建設及堅持「信仰」faith,包括 ☆  人格 一般不必經歷深刻反思, 只需要具備良好家庭教育而出現的「菁」, 就是「人格」integrity。 ☆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