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

不少文學的作品,都以「人生苦短」作為中心思想。
人生苦短,唉! Life  is  damn  short!

事實上「人生苦短」並不只是文學家和哲學家的感慨,
寸金難買寸光陰」也是人到中年的共同感受,
否則有關「人生苦短」的文學作品難以傳誦千古!

There  is  only  one  day  left,
always  starting  over:
it  is  given  to  us  at  dawn  and
taken  away  from  us  at  dusk.
( Jean-Paul Sartre )

「人生苦短」的體會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

1.  韶華飛逝

人類的青春不能長駐,美好的光陰不一定會重現。
和青春永別之後,老病衰弱隨後至老,無人能免,
而且年老時一切肉體享受的能力難免遞減,
眼看著親朋好友一個一個接踵而逝,
對時間的飛逝的感受就更深。

所以北宋詞人秦觀(1049-1100)的《江城子》,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的感慨,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觸景傷情互相輝映!
而其他文學家亦有相同的慨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
《將進酒》(李白)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贈白馬王彪》(曹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杜秋娘)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
《竇娥冤》(關漢卿)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曹操)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蘇軾)

西方人當然會有同樣的看法和感受:

Human  life  is  as  evanescent  as 
the  morning  dew  or  a  flash  of  lightning.
( Samuel Butler )

《人生苦短》Morning Dew

Rejoice  in  the  things  that  are  present;
all  else  is  beyond  thee.
( Michel de Montaigne )

2.  生命無常

有生即有死。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增廣賢文》
能有百歲命,如果身體健康,的確難能可貴。

然而死亡既可以依循老病死的規律,亦可以突如其來地發生。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也許明天一個意外,甚麼也沒有了,誰知道明天?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之分,死神有可能隨時到訪。
任何人只要曾經在鬼門關前走一遭,
或者親眼見證別人生命在剎那間消失,
就能夠深切體驗生命的無常,
而文學家就更加難免有人生如夢的感慨!
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誕生,最後又孑然孤身上路,
沒有親朋好友會陪伴你一起離去,
所以不論是否有輪迴,此生都只有一次,

當然應該好好地去把握!
至於如何好好把握,當然是一門學問,
但必然會因人而異,因命運而異,因環境而異,
因教育而異,因抉擇而異,甚至因業力而異。

人到中年,如果好友、知己先行一步,
或者遇上子女夭折或自殺,白頭人送黑頭人,
或者有很多夢想和理想,但由於天賦才華不足,
青少年期又沒有機會遇上明師益友,
更加沒有機會接受嚴謹的思考或創意訓練,
結果人到中年萬事哀,人到老年又一事無成,

往往就會產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感慨。

Do  not  take  life  too  seriously.
You  will  never  get  out  of  it  alive.
( Elbert Hubbard )

相信輪迴的人知道死亡並不可怕,
因為死亡只不過是永恆生命中其中的一個完結,
雖然沒有人能帶走自己一生苦苦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但能夠帶走自己一生苦苦修行和追求的智慧!
如果說人的大腦是他在生時最寶貴的財富,
未免有點含糊不清,因為沒有說明是否僅僅從生存的角度來判斷。
如果是從思考的角度來判斷,那麼大腦的思考能力,
大腦的智慧,大腦主人的人格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死亡的存在提醒了在生者必須珍惜光陰,
並且要盡上個人此生的使命和責任。
可惜人生怎可能沒有遺憾,怎可能沒有未完成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生命無牽掛,走得安安樂樂,使命和責任重的人很難做到。

It’s  only  when  we  truly  know  and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a  limited  time  on  earth──and  that  we
have  no  way  of  knowing  when  our  time  is  up──
that  we  will  begin  to  live  each  day  to  the  fullest,
as  if  it  was  the  only  one  we  had.
( Elisabeth Kubler-Ross )

《似水流年》梅艷芳

於是我們難以避免會作出關於「人生苦短」的哲學思考,
提出了四個大前提:
1.  有生即有死。
2.  青春不能長駐。
3.  老病衰弱不能免。
4.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
在這四個既是客觀事實也是主觀感受的大前提之下,
產生了「及時行樂」及「活在當下」這兩種人生哲學!

工作的目的是謀生,所以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部份,
如果一個人只懂得將一生奉獻給工作和家庭,
到死前才醒悟到自己原來一輩子沒有為自己活過,

純粹是為別人而活,或者為社會意識形態而活,值得嗎?
如果自己的朋友和四周的人都是如此生活,
自己會愚昧到因此而覺得隨波逐流能夠產生安全感嗎?
覺得不需要死前後悔,下生人不再如此愚昧嗎?

While  you  were  waking  up  today,
someone  else  was  taking  their  last  breath.
So  be  thankful  for  each  day.
Life  is  a  tragedy  if  we  wasted  our  time,
get  old  too  soon,  
and  get  wise  too  late.
So  remember  to  tell  someone  you  love  them
because  tomorrow  is  not  promised.

上智者一說道理就會立即明白,於是努力修行,
期望能夠帶一個更優秀的心靈前往下一生;

中智者必須經歷和死神面對面,擦身而過的事件,
才會覺醒,開始反省人生苦短,必須珍惜光陰,
趕快完成個人心目中認為重要的事情;
而屬於下愚的愚蠢人就只懂得及時行樂,吃喝玩樂,
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然而亦算是活在當下。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