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積極》(二)

至於「盲目的悲觀」會帶來「消極」的行為,似無異議。 然而「清晰的悲觀」所帶來的行為, 往往就難以判斷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 無奈是「消極」還是「積極」? 忍耐是「消極」還是「積極」? 歸隱是「消極」還是「積極」? 日本人一向喜歡美化死亡。 對日本人來說,自殺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思想? 「切腹」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行為? 樂觀,至少需要三大條件: 個人的智慧,個人的天賦才華,環境的配合。 沒有足夠智慧的人如何能夠樂觀? 沒有天賦才華的人如何能夠樂觀? 置身在惡劣環境中的人如何能夠樂觀? 認為人定勝天而且向這個方向努力的人, 我們普遍地認為是樂觀和積極的人, 但是他們的樂觀不一定是「清晰的樂觀」, 因為甚麼叫做「勝天」,需要一個清晰的定義! 同時帶來進步和污染,是怎麼樣的「勝天」? 生產大量質素下降,附送不必要的添加劑, 甚至有毒的食物,是怎麼樣的「勝天」? 資本主義社會同時鼓勵貪婪和積極的性格, 又算是怎麼樣的「勝天」? 是「盲目的樂觀」還是「清晰的樂觀」? 沒有足夠智慧的人如何勝天? 沒有足夠天賦才華的人如何勝天? 如果環境不配合,欠缺天時地利人和,如何勝天? 如果知道自己大限難逃,人也可以選擇勇敢地面對死亡, 緊守崗位,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 既不樂觀,也不悲觀,為何一定要選擇樂觀? 日本輻射災區不少老居民和老農民寧願留下,不打算離開, 置生死於度外,誓與家園共存亡! 這算不算是勇敢?算不算是緊守崗位? 這算不算是樂觀? 這算是積極還是消極? 一般來說,災難會促使人們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但對大部人來說,這個課題如此複雜, 而質詢自己如此困難, 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又是如此辛苦, 還是忘掉過去,努力向前,賺錢為上, 諗多無謂,食多會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My  desire  is  for  wisdom, not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will. The  […] Continue reading →

《樂觀、積極》(一)

我們聽到「樂觀」和「積極」這兩個辭彙,總是肅然起敬, 因為教育界人士視之為美好的褒義詞, 政府高官和勵志人士都喜歡把這兩個辭彙掛在口邊, 鼓勵年青人要「樂觀」和「積極」, 所以「樂觀和悲觀」、「積極和消極」成為了「通識教育科」 無可避免地需要深入探究的辭彙。 積極和消極,是行為的表現。 一般人認為「樂觀」才會產生「積極」的行為, 而「悲觀」就必然會產生「消極」的行為。 那麼「盲目的樂觀」及隨後的「積極」行為, 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一般人認為有行動才算是「積極」, 那麼野獸獵食時耐心等候,算不算是消極的行為? 一個有腦的人等待時機,又算不算是消極的行為? 一般人如何判斷? 「清晰的樂觀」當然可以產生「積極」的行為, 但「清晰的樂觀」如果不受道德的管制, 隨後的「積極」行為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強姦者算不算是積極和樂觀的人? 行險僥倖、打劫、盜竊,做犯法事情而成功的人, 算不算是積極和樂觀的人? 由於社會上智者甚少,製造謠言,從中圖利的人, 算不算是積極和樂觀? 當年日本入侵中國,節節勝利, 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樂觀和積極的表現, 是明治維新成功的證明。 而南京大屠殺時日本軍人鬥殺得中國人多, 這是屬於積極還是消極的行為? 香港人購入「累民兄弟」債券, 在政府監管和售方都是樂觀和積極的不負責任行為, 在買方則是樂觀和積極的投資行為。 大騙子,一向都是未雨綢繆,樂觀和積極的人! 2011年的「盲搶鹽」事件雖然好笑, 但反映出中國人民的積極! 聽信謠言,未必和樂觀及悲觀有關, 但往往會出現積極的行為。 不少中國人認為政府傾向於隱瞞真相,擅長扭曲事實, 操控傳播媒介,所以中國人認為 「政府闢謠的事九成九都是真的,寧信謠言莫信政府,     這是血淚教訓換來的真理」。 中國人容易聽信謠言,並不一定是代表無知; 聽信謠言,究竟是樂觀還是悲觀? 謠言在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是重要的消費品! 聽到謠言之後,沒有影響的,中國人會一笑置之, 至於有影響的謠言,中國人寧可信其有, 這是在無法查證之下,積極保護自己的行為。 筆者相信不用舉太多例子, 就可以說明「樂觀」和「積極」這兩個辭彙, 並非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完美。 Continue reading →

《樂觀、悲觀、如是觀》(四)

當一條毛毛蟲開始作繭自縛時, 樂觀的人就會說,它將蛻變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 悲觀的人就會想,也許這條毛毛蟲會在繭內死去, 就像蠶蟲一樣被人浸死在熱水中然後抽絲剝繭; 而如是觀就是知道事實上兩種情況都會發生。 積極的如是觀就會去找出在沒有人插手的自然界中, 有甚麼因素會影響到出現死繭及死繭的百分率有多少。 再舉一例: 樂觀的人在災禍中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機會中看到災禍, 如是觀的人兩方面都會看到,因為他明白「禍福相倚伏」, 有得必有失,所以必須擁有足夠的智慧去衡量得失。 [ 如是觀 ] 科學的態度是「接受事實」和「如是觀」, 所以凡具備科學態度的人, 不會強迫自己必須在「樂觀」和「悲觀」之中作一抉擇。 樂觀的人,容易落入希望的陷阱, 悲觀的人,容易落入恐懼的陷阱, 只有擁抱如是觀的人,才可以避免落入希望和恐懼的陷阱。 如果我們拒絕擁抱「如是觀」的話, 那麼甚麼叫做「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 「正面思考」中的「思考」是盲目的思考還是理智的思考? 「正面思考」中的「正面」代表情緒,事實,還是道德? 如果是代表情緒的話,正面是樂還是悲? 如果一個人常常讓「樂和悲」的情緒左右, 又怎麼能夠培養「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如果是代表事實的話,為何不立即去發掘真相? 如果是代表道德的話,正面是盲目的道德還是理智的道德? 所有思考都不能夠擺脫事實和理性。 如果沒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所謂「盡人事」就是半句廢話, 所謂「盡人事」的行動隨時變成枉費心力 ── 白做! 如果沒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所謂「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是甚麼意思? 如果沒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如何能夠達到「清晰的樂觀」這種境界? 中國古代的聖人, 往往擁抱著一個生命中遙不可及、遙遙無期的理想和目標,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人事,聽天命, 知其應為而為之,只是擁抱希望,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為甚麼一定要在樂觀和悲觀之中作一抉擇? 為甚麼我們認為擁抱希望的人一定是樂觀的人?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長期樂觀,短期悲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張載 ) 我們只能夠說: 古代的聖人,通過深刻的思考和觀察,積極! 他們分為兩大類:一類長期才樂觀,一類如是觀。 積極和樂觀沒有必然的關係! […] Continue reading →

《樂觀、悲觀、如是觀》(三)

[ 樂觀 ]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樂觀這個概念: 樂觀不一定是正面思維,不一定是正能量。 這類樂觀的人有一句常用的座右銘,就是: 「事情極有可能會更壞」It  could  have  been  worse! 禍福相倚伏,天下之至理。 這句座右銘的好處是可以讓有思考能力的人心情放鬆, 讓自己喘一口氣,安靜和冷靜下來,然後反思, 但壞處是讓懶於思考或者沒有能力思考的人有了藉口, 希望別人不要進究為何事前他們沒有未雨綢繆, 為何事後他們又懶於汲取教訓。 所以懶於思考的人用這句座右銘時,往往有一個假設, 就是這些事情都是防不勝防的,防患於未然是浪費心血, 不如順其自然,袖手旁觀,看事情如何發展。 同時往往會有一個延伸的想法,就是推卸責任很正常, 可以濫竽充數時,不妨得過且過,敷衍了事,退縮在後, 遇上挑戰,忍得就忍,明哲保身,險就讓別人去冒, 自己一定不願意冒險,這就是「不為天下先」的哲學, 所以蕭規曹隨,一向是平庸官僚的辦事守則。 No  matter  how  bad  things  are, you  can  always  make  things  worse.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 為了方便說明, 樂觀也可以分為兩大類:「盲目的樂觀」和「清晰的樂觀」。 兩者之間當然可以有各種不同清晰程度的樂觀。 懶於思考的人,往往擁抱「盲目的樂觀」, 而「盲目地樂觀」的人,如果只是自己個人勇往直前, 不是愚蠢人的話,就一定是不相信有運氣的賭徒。 能夠同時客觀和樂觀  realistic  AND  optimistic, 才是真正「清晰的樂觀」。 […] Continue reading →

《樂觀、悲觀、如是觀》(二)

[ 悲觀 ] 為了方便說明, 悲觀可以分為兩大類:「盲目的悲觀」和「清晰的悲觀」。 兩者之間當然可以有各種不同清晰程度的悲觀。 如果認為某段短暫時間之內的「情緒發洩」和「負面的說話」 而肯定當事人屬於「悲觀」的人,則極有可能是錯誤的認知。 短暫時間之內的「悲觀」,個別事情上的「悲觀」, 不能夠歸納為代表整體人生的「悲觀」! 「盲目的悲觀」當然屬於那些感情用事、不喜歡思考的人。 「盲目的悲觀」會產生絕望、消極、厭世,甚至自殺的傾向。 頭腦清晰的人不可能長期悲觀, 所以「清晰的悲觀」往往代表短期的悲觀, 但這個短期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 所以「清晰的悲觀」極有可能接近事實, 在若干年後證明其實是「如是觀」。 「清晰的悲觀」會產生無奈、忍耐、超越、歸隱。 「清晰的悲觀」雖然會產生希望, 但這個希望未必能夠在有生之年實現,要賭一賭。 Everything’s  fine  today,  that  is  our  illusion. ( Voltaire ) Optimism  is  the  madness  of  insisting that  all  is  well  when  we  are  miserable. ( Voltaire ) 一位頭腦清晰的哲學家  Albert  Camus, 由於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就會對少部份人樂觀,對大部份人悲觀: He  who  despairs  […] Continue reading →

《樂觀、悲觀、如是觀》(一)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筆者試舉「半杯水」這個非常簡單而且常用的例子, 來說明和分辨「樂觀、悲觀、如是觀」這三個概念: 樂觀者放進了自己的情緒,說這是半杯水滿, 悲觀者放進了自己的情緒,說這是半杯水空, 如是觀不放進自己的情緒,說這就是半杯水。 更有自以為聰明、其實愚昧的樂觀者, 不問別人的假設,不看別人手中的「半杯水」, 就自以為是,離題的說「水是可以再斟的」。 所謂「如是觀」就是科學的態度: to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not  as  we  wish  them  to  be. 所謂「樂觀」就是不理情況和環境實際如何, 都懷抱著希望的態度,英文叫做  optimistic。 所謂「悲觀」就是認為情況或者環境惡劣, 又認為無路可走的態度,英文叫做  pessimistic。 西方哲學家史賓諾莎也有相似的說法: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哭就是悲觀,笑就是樂觀,理解就是如是觀。 然而悲觀和樂觀往往是情緒配合半桶水的思考, 只需要直接反應,所以非常適合一般人, 況且勵志者常常鼓勵他們不要怕犯錯, 因為從錯誤中學習就是經驗的來源, […] Continue reading →

《將進酒》(五)

筆者認為《將進酒》末段的五句詩中比較費解的一句, 就是「主人何為言少錢?」 上句剛說完陳王曹植願意花十千錢買一斗昂貴的美酒, 而且當然不止買一斗, 為何下句接著就提到錢的問題? 好像李白這樣的天才,只會誇張, 但絕對不可能犯上嚴重的語病, 這裡的錢,當然不是指財富,而是單指現金  cash! 少錢,當然買不起美酒, 要合乎邏輯,這一句的意思就是: 做得主人請客飲酒,千萬不要說錢不夠,  [更加不能買低檔的酒] ,一定要買美酒和客人共醉。  [如果錢不夠買美酒的話,就立即拿家中值錢的東西去換!] 所以詩人接著就說: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這樣的解釋才符合詩人及全詩豪放不羈的氣魄。 括號裡的字句由筆者揣摩後補足給讀者參考, 既然有了最後的那句,詩人當然不需要再明言了。 It  is  understood。 詩尾的「萬古愁」,應該就是指古來聖賢的寂寞, 往往有才華而不能發揮所長,為世所用。 這是「懷才不遇,壯志難伸」之愁! 既然稱為萬古,「萬古愁」當然亦有可能包括 「人生苦短,韶華不為少年留」之愁, 以回應首段「高堂明鏡悲白髮」中的悲! 詩人並沒有明言甚麼是他心目中的「萬古愁」。 而對某些讀者來說, 「萬古愁」也許更包括「千金散盡不復來」之愁! 也許由於性格使然,詩人不能澹泊名利, 和同樣好酒的陶淵明一樣,歸園田居, 「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就只能夠借酒消愁,用美酒來消那萬古之愁。 西方人認為 Alcoholism  is  an  addictive  disease  that  seems always  to  cause  more  unhappiness  than  it  cures. 根據《舊唐書‧李白傳》的記載, 詩人是「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但正如李白自己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所說: […] Continue reading →

《將進酒》(四)

《將進酒》末段的五句詩,未知是否歌曲的內容。 為了方便背誦,當隨後的兩句或甚至全部五句都是歌詞, 亦未嘗不可: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註: 1.  鐘鼓,樂器也,借喻為音樂。 2.  饌玉,形容食物珍貴、奢侈、精美如寶玉。 3.  五花馬,名馬良驅。 4.  千金裘,名貴的皮草。 5.  將,音張;將出,拿出的意思。 《將進酒》中當然亦有負面的思維,就是「逃避」的心態: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詩人用可以麻醉神經的酒來貶低 音樂 (鐘鼓) 和美食 (饌玉) 兩者在「及時行樂」中的地位, 再次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出酒對他的重要性, 同時用「長醉不用醒」來表達出詩人感慨懷才不遇, 心情變得消極,意圖縱情飲酒來避世, 而且有點被迫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的意味。 為甚麼只是意圖? 因為詩人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已經告訴我們: 詩人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對有才華的人來說, 《將進酒》既可以說是描繪詩人「豪邁不羈」的性格, 在全詩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君莫停」、「但願長醉不用醒」、「斗酒十千恣歡謔」 及「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中表露無遺; 但也可以說是描繪詩人「盡情放縱、討厭節制」的性格, 比較中性,但稍微偏向負面。 詩人認為不只要「行樂」,更要「盡歡」! 用現代人的口語來說,就是要「玩到盡」。 由於詩人作此詩時,是與友人岑勳到元丹丘的家作客, 所以最尾的三句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之感, 但亦可以認為此三句反映出李白、岑勳和元丹丘的交情! 讀者們如果自比李白,但又有家室之責, 而意圖「得意須盡歡,一飲三百杯」, 就難免「夢後財產被太座封鎖,酒醒錢袋不再低垂」。 […] Continue reading →

《將進酒》(三)

欣賞李白的《將進酒》之前, 需要知道一點作者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一生懷有從政的抱負,欲濟蒼生的理想, 但為人正直,不肯攀附權貴,所以懷才不遇, 只好離開京師,「落魄江湖載酒行」。 從政就必須和追逐「名、利、權」的人搏奕, 然而由於詩人的自信和自負,不屑和小人為伍, 所以只能夠自視為聖賢,用飲酒來逃避現實。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將進酒》首段的四句是主旨,說明了詩人的人生哲學。 中段的三句則是描述宴會進行的情況: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為我傾耳聽。」 註: 1.  岑夫子是指岑勳,丹丘生是指元丹丘。 2.  將,音「昌」,請的意思;將進酒就是請喝酒; 3. 「將進酒,君莫停」就是乾杯、飲勝的意思。 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這一句, 短而促,美不勝收, 彷彿讓人聽到詩人向老朋友頻頻勸酒之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短歌行》(曹操)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用英語來翻譯,就是: I  am  going  to  […] Continue reading →

《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

所謂「如是觀」就是科學的態度: to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not  as  we  wish  them  to  be. 所謂「樂觀」就是不理情況和環境如何, 都懷抱著希望的態度,英文叫做  optimistic。 所謂「悲觀」就是認為情況或者環境惡劣, 又無路可走的態度,英文叫做  pessimistic。 常常都有人喜歡將「天生我材必有用」作為勵志的說話, 但忽略了其中複雜的情況: 1.  這個用,到底是「我用兼他用」抑或「只是他用而非我用」, 會有天壤之別,所要求的意願和能力是「認識自己」。 2.  這個用,到底只是要求「有用」還是要求「有大用」, 在心理健康方面亦相當重要。 3.  為甚麼一定要分樂觀和悲觀,不可以「如是觀」? 4.  在「灰色地帶」和「黑色地帶」的用,又算不算是用? 一個人未必完全清楚自己所擁有的才華, 就算清楚,個人的才華也不一定能夠適合時代之所需, 因為適合個人的那種職業,可能尚未存在。 所以「為世所用」這種主觀的意願,有時會是「強時代所難」! 即使人的才華合乎時代的要求,有資格「為世所用」, 但為何偏偏要選閣下? 除了供求的因素之外,人際關係亦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想通之後,未能「為世所用」就不需要鬱鬱不歡。 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當然可能是由於暫時失意, 但亦可以是初生之犢的「他信」。 我們常常見到學生們一窩蜂地去選讀 當時社會表面上「需要」的科目, 反映出「生存」或者「追求美好的物質生活」,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較「為世所用」更為重要。 一個具備中人之資的人, 如果能夠放寬標準,不要求工作百分之百滿意, 只要有一份過得去的工作,「為世所小用」, 就已經覺得滿足,認為自己算是「有用」, 那麼「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合理的思維, 就是積極和樂觀的心態, 於是有資格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就可以是大部份人,不一定是暫時失意之人,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