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行樂》(一)

「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
是對《珍惜光陰》一文中所提出的六大前提的前五項,
一起考慮,一起回應;
除了考慮到「生命無常」之外,還考慮到「韶華飛逝」,
所以「及時行樂」既是對無常的回應,亦是對衰老的回應。

If  you  fail  to  prepare,  you’re  prepared  to  fail.
( Mark Spitz )

人死如燈滅,
今生的財富不能帶走、知識不能帶走、緣份不能帶走。
戰亂時代,那些每天都要在鬼門關前打滾的人,
當然會接受「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玆」的思維,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沒必要虧待自己,
此生只有一次,每天也只有一次,當然應該好好把握,
製造美好的光陰。
誰知道明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玆。」
《古詩十九首》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遊斜川并序》(陶淵明)

行樂,當然是指享受!
擁有和享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人類的幸福就只有此生的「享受」,不是此生的「擁有」,
除非「擁有是你唯一的享受」。

西方人都有相似的看法:
Lif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 Oscar Wilde )

一般人都犯上了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
就是以為「及時行樂」代表著消極和逃避的人生態度。

首先要指出:
「及時行樂」是自然界中很多靈長類生物的共同傾向,
這些生物,除了尋找食物及交配之外,就是玩樂,
完全是 instinct,可以自自然然,不加思索地產生。
對人類來說,「及時行樂」亦只不過是一種行為,
不是一種態度,完全沒有預設了積極還是消極這個因素。

「及時行樂」這種行為的探討,
既可以是由於無知或者一意孤行而產生的
「得寸進尺、沒有節制、最後得不償失的及時行樂」,
亦可以是「既來之則安之、可有可無、若即若離」,
但經過審慎思考和選擇的及時行樂,
所以關鍵在於「樂」是甚麼,可以是甚麼。

單憑「及時行樂」這種行為,
未必能夠立即反映出當事人的人生態度。
必須從每一個人關於「樂」的定義和抉擇之中,
才可以看出一個「及時行樂」的當事人的人生態度,
到底是積極還是消極!
局外人看到別人「及時行樂」時,
不宜對當事人的人生態度立即妄下結論。

必須解決了「樂」是甚麼和當事人的人生態度之後,
我們才可以開始討論「及時行樂是否一種好的處理方法」。
例如陶淵明的「及時行樂」,就是盡可能降低物質欲望,
回歸自然,開荒,過簡樸的田園生活。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手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身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反自然。」
《歸園田居》(陶淵明)

不妨這樣形容:
陶淵明的及時行樂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其次,「及時行樂」中的「及時」和「行」指出,
「及時行樂」是一種主動和積極的行為,
人生態度的積極和消極,與表面上行為的積極和消極,
沒有必然的關係。

參考:《創造自己》

對智者來說,追求智慧之後分享智慧,甚至布施智慧,
就已經是「及時行樂」,而且屢世累積的智慧,
和智慧布施所建立的人際關係,都可以帶往下一生,
就好像存款在銀行裡一樣。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