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近真理》

科學的發展基於科學相信自然界有「真理」的存在, 而其發展的推動力則源於「對自然界真理的熱愛」。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信仰是穩固的, 因為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這個世界沒有真理」這個敘述也不是真理, the  statement  refutes  itself; 而且,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肯定和可靠的東西, 於是人類就不可能有語言,不可能有知識,不可能有思考, 人與人之間亦不可能有溝通。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必定有真理, 問題只是如何去找她出來。 用中國傳統的概念來描述, 科學是從「格物」──研究形而下的器──開始, 經歷過嚴苛無情的實驗和批判來去蕪存菁, 甚至經歷過一個漫長、逐漸揭露的階段, 而達到「致知」──找出形而上的道──的過程。 而「致知」往往並非一蹴即就, 可能會出現長時間被迫擱置的階段。 一旦將科學的經驗、方法、精神和態度, 應用在其他複雜、不容易控制變數的學問之上, 我們就會發現由「格物」到「致知」, 往往是一個水滴石穿、緩慢、逐步迫近真理的過程, 可能累積幾十代人愚公移山之精神和洪荒之力, 尚未能「水落石出」,和真理面對面。 俗語的所謂「經得起千錘百鍊」,在科學理論中實現了。 又正如俗語所說「真金不怕紅爐火」, 科學家相信  Truth  can  stand  by  itself.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 Continue reading →

《理論》(三)

【理性和藝術的結合】 提出「假說」,象徵人類思維方面的自由; 服膺「真理」,象徵人類思維方面的限制。 科學,就在這種自由和限制之間成長, 而科學理論,就是科學家的一種創造。 A  theory  can  be  proved  by  experiment; but  no  path  leads  from  experiment  to the  birth  of  a  theory. ( Manfred Eigen ) 「理論」,有如天上的星星,「事實」有如地上的泥土。 科學的歷史教導我們, 同樣的「事實」可以有不同的「理論」來解釋; 有如同樣的泥土、水份、空氣、陽光,可以種出不同的植物。 用植物來作譬喻, 科學的目的,就是提出理論,而且不斷地修正, 種出一棵好像童話  Jack  and  the  Beanstalk  中, 可以直達天庭的植物。 The  peaks  of  science  may  appear  to  be floating  in  the  clouds,  but  their  […] Continue reading →

《理論》(二)

大偵探福爾摩斯也懂得在科學思考的過程中, 必須先有觀察、事實或者現象, 在掌握了事實之後,才提出「假說」hypothesis, 而不是有了先入為主的解釋之後,才去觀察事實。 It  is  a  capital  mistake  to  theorize  before  one has  data.  Insensibly  one  begins  to  twist  facts to  suit  theories,  instead  of  theories  to  suit  facts. ( Sherlock Holmes ) 科學理論有時會有大婆、二奶和小三同時出現。 一般而言,科學界只擇其一。選擇的方法是: A  theory  is  the  more  impressive  the  greater the  simplicity  of  its  premises  is,  th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it  […] Continue reading →

《理論》(一)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所有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分析和處理資訊, 所以首先就是要知道資訊至少分為五大類: 1.  事實 [需要判斷事實真偽] 2.  意見 [需要判斷意見好壞] 3.  假說/猜想 hypothesis/conjecture       [暫時合理合乎邏輯的意見] 4.  理論 theory 5.  心靈學問 [態度/精神/價值觀] 而其中對大部人最重要的就是「理論」, 因為「理論」的目的就是接近真理。 其中對小部人最重要的就是「心靈學問」, 因為「心靈學問」的目的就是接近「道/真理/智慧」。 The  feeble  tremble  before  opinion, the  foolish  defy  it,  the  wise  judge  it, the  skillful  direct  it. ( Madame Roland ) The  aims  of  scientific  thought  are to  see  […] Continue reading →

《假說→理論》(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To  make  no  mistakes  is  not  in  the  power  of  man; but  from  their  errors  and  mistakes the  wise  and  good  learn  wisdom  for  the  future. ( Plutarch ) 劫後餘生的「假說」,也只不過是暫時還未發現有錯而已。 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所謂「習」,其中一種解釋是學了技能,需要「練習」, 而練習到純熟,掌握無誤時,當然會覺得喜悅。 至於「習」的另一種解釋是指「實踐/應用」的意思, 當一個人發現所學的東西能夠在實踐時應用, 就會覺得喜悅,這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所以孔子這句說話,其實是假設了當事人沒有學了錯的東西, 否則一旦發現所學的東西只是紙上談兵, 完全不能夠實踐,怎可能會覺得喜悅?也許有點慍才真! 一旦學了錯的東西,就要從新再學, 不少人更加需要克服先入為主的傾向。 佛家一向重視追求智慧,非常重視「去蕪」, 所以佛家說的「知非即捨」不是僅僅說「知錯能改」, 而是更進一步加上一個肉緊的時間因素:「知錯即改」。 中國人缺乏了「假說」這個概念,加上尊師重道的文化, 往往認為老師教的一定對,所以科學發展停滯不前。 西方人對於「假說」非常審慎,重視真理多於尊敬老師, 所以科學發展一日千里。 接觸過西方文化的國學大師胡適,說出了一句總結的經驗: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科學這種信仰教導我們: 追求真理,不能夠急功近利, 1.  即使靈機一觸,依然需要穩紮穩打,搜尋證據。 […] Continue reading →

《假說→理論》(一)

[無情的考驗] 同一組現象和事實,當然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解釋。 If  you  want  a  good  idea,  get  lots  of  ideas. ( Linus Pauling ) 任何「假說」當然都可能是錯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假說」, 那麼其中一個「假說」一定是錯的, 當然極有可能兩個「假說」都是錯的。 Whenever  a  theory (hypothesis)  appears  to  you as  the  only  possible  one, take  this  as  a  sign  that  you  have neither  understood  the  theory  nor  the  problem which  it  was  intended  to  solve. ( Karl […] Continue reading →

《假說 hypothesis》(二)

☆ 「假說」可以源於事實和現象的觀察, 可以源於理論上的需要, 亦可以來自幻想、創造、發現,甚至運氣。 「假說」可以來自幻想,可以天馬行空、發想無端, 可以突然靈機一閃,顯示出天才的洞察力, 「假說」可以是重新組織舊有的知識,提出一個嶄新的看法。 所以有時「假說」是一種屬於天才的「創造」, 有時則是一種屬於天才的「發現」。 Every  really  new  idea  looks  crazy  at  first.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 Albert Einstein ) I  never  made  one  of  my  discoveri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ational  thinking. ( Albert Einstein ) … of  all  forms  of  mental  […] Continue reading →

《假說 hypothesis》(一)

Science  is  intelligence  in  action  with  no  holds  barred. ( P. W. Bridgman ) 科學就是「格物致知」,從研究「形而下的器」開始, 所以科學重視實際 pragmatic, 因為「格物」必然是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 但科學不只是一堆事實和實驗結果, 因為一堆事實和實驗結果沒有任何解釋的能力, 不能夠產生概念,從而引發新的思考。 科學要求的,是事實和現象背後一個合理的解釋。 換言之,科學假設了「形而下的器」的背後, 一定有「形而上的道」, 而所謂「致知」,就是找出背後「形而上的道」! What  is  the  message  behind  the  data? 科學家們相信一堆相關的事實和現象的背後, 必然具備一些信息,給予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們希望能夠找出這些信息。 Science  is  built  with  facts just  as  a  house  is  built  with  bricks, but  a  collection  of  facts  cannot  be  […] Continue reading →

《科學是一種信仰》(四)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參考: 《存在》(十一)【誠、誠者】 《存在》(十二)【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存在》(十三)【誠、誠之者】 ☆  科學相信「誠」為天之道。 科學假設了「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科學家亦相信「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所以同意觀察和實驗是唯一的權威, 亦服膺觀察和實驗作為終極裁判。 Observation  is  the  ultimate  authority. ☆  科學接受「誠之者」為人之道, 接受「誠」是科學家尋找「真理」的態度。 如果沒有懷疑,沒有深思,沒有不斷反覆及重新思考, 如何能夠接近「真」? 沒有「誠」和「真」,何來「信仰」? 所以「信仰」一定是懷疑和深思之後的產品! 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都微不足道, 所以人類要倚靠「誠」來認識「真」, 既不欺騙人,亦不欺騙自己,才能找到「真」。 1.  科學只接納相信理性的人參與。 2.  科學要求有理性的人集體參與,互相批判。 3.  科學要求所有參與者在科學的範疇內以「誠」相待。 西方人明白, 不論是科學、哲學、政治,還是宗教, 沒有辯論和批判就難以有大進步。 It  is  good  to  rub  and  polish  our  brain against  that  of  others. ( Michel de Montaigne ) 科學歡迎批判,擁抱任何挑戰, 因為科學相信任何批判和挑戰,都能夠令我們更接近真理。 […] Continue reading →

《科學是一種信仰》(三)

[變幻和永恆] 每天的日出日落是變幻, 一年的春、夏、秋、冬是更大的變幻, 然而自然界變幻的背後, 卻是看不到、摸不著,一些抽象的原理和規則。 科學相信「自然界不是反覆無常」, 就是指這些抽象的原理和規則; 而這些原理和規則,絕對是人類了解自然界的重要部份。 人類的經驗和科學之所以可能, 就是因為實際的變幻,背後有抽象的永恆! 如果一天一顆巨大的殞石撞擊月球, 月球的軌跡就會改變,人類以往對月球的經驗亦會改變, 但抽象的原理和規則不會改變。 變幻的是物質世界,永恆的是抽象的概念世界。 愛因斯坦指出,這個世界上最難以令人理解的事, 就是世界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Albert  Einstein ) 有了這種信仰之後,在自然界萬千殊相之中找尋簡潔的共相, 就成為了科學的目標。 Science  is  an  adventure  of  the  human  spirit. It  is  essentially  an  artistic  enterprise, stimulated  largely  by  curiosity, served  largely  by  disciplined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