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分類》

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如果連知識是甚麼也不懂, 未免貽笑大方,所以一般稱得上通識教育的課程, 至少都應該包括「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 甚至包括哲學的思考和辯論。 首先當然是對知識的分類有一個概念。 知識的分類方法可以有很多,而且容易有爭議。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將知識分為三大類: 「理論」theoria,「實踐」praxis 和「創造」techne, 是一個典範的分類法。 筆者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將知識分類: ☆  公開的知識  Public  Knowledge 公開的知識,包括所有可以用語言及符號來表達的知識, 我們知道且能夠說出來的知識,可以稱為「顯性知識」, 英語可以稱為  factual  knowledge,  public knowledge, 或  explicit knowledge。 Public  knowledge  is  explicit  and  recorded  knowledge mostly  of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public  domain and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training,  schooling,  education  or  […] Continue reading →

《內容》

[通識教育的內容] 由於人類文明累積的知識和學問以幾何級數增長, 越來越多,浩瀚無際,而且越來越複雜和深奧, 對各式各樣知識和學問重要性的用途、判斷、衡量和比較, 就成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因為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 對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和學問,作出取捨和時間上的分配。 通識教育,實際上當然不可能通通都識,一定要有某些範圍, 所以通識教育的內容較具爭議性,原因很簡單: 課程時間有限,而知識範疇浩瀚廣闊。 To  say  that  children  have  a  proclivity  for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activity  does  not,  of  course, amount  to  an  argument  as  to  why  this  subject  or activity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There  has  to  be  some  independant  argument  to the  effect  that  […] Continue reading →

《工具》(三)

「通識教育」,西方稱為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嶺南大學把通識教育稱為「博雅教育」,名稱絕對優雅, 但喜歡和諧及優雅的人, 並不一定欣賞批判思維和道德抉擇這兩種利器, 所以還是用回「通識教育」這個稱呼較為穩妥。 「批判思考能力」和「道德抉擇能力」, 其實就是哲學的要求發展的能力; 而不受學科分割所束縛,能夠聯繫不同的學科, 亦是哲學一向的處境; 所以「工具」是通識教育中最令人「哲騰」的部份, 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要「哲騰」。 學生只能夠又艱苦又愉快地學習, 而老師亦只能夠又艱苦又愉快地教導。 不肯「哲騰」,即使能「博」,能「雅」, 亦不能「高」,不能「深」。 運動的目的應該是鍛鍊身體。 一般中學都很重視運動, 可惜不少名校體育科的主要目的, 往往是希望運動員在公開比賽時拿獎牌, 為校爭光,所以運動員學業不濟也可以升級。 而所謂鍛鍊身體、培養毅力、訓練團隊合作精神… 等等的口號,也許只不過是拿獎牌意欲的副產品而已。 奇怪的是鍛鍊心靈的哲學思考, 在中學裡並沒有受到和體育科同等的對待。 即使自稱重視理科的中學亦不重視哲學! 筆者認為原因有五: 1.  我們認為只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才算是理科。 2.  香港社會一向鼓吹「擴闊視野」,不重視「加深視野」。 3.  香港社會一向重視行動多於重視思考, 所謂「追求卓越」是指比賽和行動上的成功。 4.  香港社會對精英的定義, 並不考慮道德抉擇和批判思維兩個條件。 5.  哲學思考辛苦,令學生及未受過訓練的老師「哲騰」。 換言之,一般中學重視「知識和身量一同增長」, 不太重視「智慧和身量一同增長」。 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思維應該趁年青時鍛鍊: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 Continue reading →

《工具》(二)

一個學生如果能夠好好掌握「批判思考能力」和 「道德抉擇能力」這兩種必需的通識教育工具, 他就有能力澄清別人的觀點, 並且有能力衡量各種觀點的合理性和背後所假設的原則。 否則碰上複雜的問題時, 學生們常常會陷入失去判斷能力的泥沼之中, 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老實一點的就運用「綜合各人意見的方法」, 避免自己作出判斷; 古惑一點的就運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 一方面扮演客觀的角色,另一方面避免自己作出結論。 筆者曾經碰過一位講師運用上述兩個方法來授課, 不但可以掩飾自己思路不清,思考能力不濟, 又可以顯示公正和客觀的形象。 一旦學生培養出高層次的判斷能力, ☆ 當他接觸任何方面的新知識時候, 他就有能力快速掌握新知識的重點和主要的內容, 發展出教育界所推崇的「自學能力」。 ☆ 他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會人云亦云。 ☆ 他就擁有「處理資訊的能力」。 「處理資訊」這個名詞一向十分曖昧, 因為究竟如何處理才算是處理沒有清楚的說法。 筆者認為「處理資訊的能力」應該包括: 1.  明白「知識」和「資訊」的分別; 2.  明白「事實」和「假說」的分別; 3.  判斷「資訊」的可信程度, 甚至判斷「資訊」之中那一部份的可信程度較高。 在互聯網的世代,社會變遷和人心一樣 ── 快和難以掌握, 今日的主流很快就成為明日黃花, 即使有洞悉未來的環境演變能力,但缺乏清晰的頭腦, 亦難以適應日後種種的社會變遷。 高層次的判斷能力,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Tony Wagner 7 Skills students need for their fu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2PqTTxFFc Continue reading →

《工具》(一)

通識教育科要求學生學習工具的目的, 就是作為連貫不同學問、不同知識、不同科目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優良的工具, 如何能夠令大、中學生判斷所接觸知識的可靠性? 如何能夠令他們正確及有效地去運用所得到的知識? 如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如何培養他們建構知識的能力? 如何能夠令他們的視野,不但廣博,而且深邃? 如何能夠培養出「懂得怎樣思想」和「有比較強觀察力」的人才? 如何能夠培養出融會貫通、能夠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的人才? ☆ 香港通識教育科第三個公開的目的 C (下一半), 要求提升的「批判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 就是通識教育科中其中的一種工具。 ☆ 有了「批判思考能力」,我們就可以培養 通識教育科中的另一種工具,就是「道德抉擇能力」moral compass, 涉及「愛」love,「同理心」empathy 及「智慧」wisdom 的參與。 香港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公開的目的, 就是「觸覺」awareness: 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培養正面價值觀。 試問,如果不從「愛」和「智慧」的角度來培育, 這個公開的目的就只能夠是一個口號! 沒有「愛」如何能夠「加深」觸覺? 沒有「智慧」,如何能夠判斷甚麼價值觀屬於「正面」? 德育的責任,當然應該由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去分擔。 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工具,遇到有關價值判斷的問題時, 學生怎可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怎可能明白人類的行為需要接受道德的監管? 怎能夠有能力「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 如果欠缺「道德抉擇能力」這個工具, 一旦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學生們怎會明白為甚麼必須採取一個立場; 學生們怎會明白所謂「中立」neutral, 極有可能是「虛偽」,扮公正,兼且逃避責任; 學生們怎會明白甚麼是「正面價值觀」? 「道德的抉擇」當然要接受批判, 所以對任何事情的批判,我們必須公開背後的原則, 接受別人的批判,這就是「誠」的原則。 任何一個課題的批判思維,當然需要具備該課題的基礎知識, 但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原料  raw  materials, 沒有工具,原料不可能變成有用的產品。 所以即使背誦了一大堆基礎知識, 並不表示懂得如何根據這些知識來思考。 工具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如果學生們未能夠掌握良好的思考工具, […] Continue reading →

《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二)

香港中學攪通識教育,其實抱負鉅大,方向正確, 掌握了全球未來教育的趨向, 但課程目標正確,不表示課程內容也正確, 並不表示短期內能夠訓練出足夠和合資格的通識科老師, 所以亦不表示能夠訓練出理想的學生。 任何通識教育的課程,都應該先考慮下列這一點: 雖然理論上年青人應該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但其實從來都沒有人可以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學生的個別興趣固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學生的個別能力和學習這一科所需要時間, 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而且我們根本不需要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所以篩選、篩選、再篩選是必要的步驟。 至於如何篩選、再篩選,我們可以參考: Life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judgments on  insufficient  data, and  if  we  waited  to  run  down  all  our  doubts, it  would  flow  past  us. ( Judge Learned Hand ) Life  is  the  art  of  drawing  sufficient  conclusions from  […] Continue reading →

《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一)

無論是「教書」schooling  還是「教育」education, 課程  curriculum  都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必須隨著時代的需要而不斷修訂。 關於課程的課題,其實只有兩個: 1.  What  should  students  learn ? [ 例如應該如何分配:知識,思考工具,創意,道德抉擇能力。] 2.  How  should  we  teach  and  assess in  order  to  achieve  our  goals ? [ 這個課題涉及教學方法及評估方法。] 香港通識教育科第三個公開的目的 C (下一半), 就是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所以我們就從批判「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開始。 根據香港通識教育科 B 和 C (上一半) 兩個公開的目的, B (Broadening) :擴闊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 C (Connection skills) :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 所謂「擴闊知識基礎」,讓人引起無限的遐想, 似乎是要求學生「通通都識」; 所謂「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 […] Continue reading →

《名師出高徒的現象》

師承一向都是引人入勝的話題, 諾貝爾獎常常會有「名師出高徒」的現象。 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1. 物以類聚,名師和高徒往往具備互相吸引的氣質。 2. 高徒遇上名師,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一早便能夠接觸到研究領域裡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 並且浸淫於名師的一流、有時甚至獨特的思考方法, 所以可以急速地進步,一日千里。 3. 名師的影響力和人際關係對高徒有提攜的作用。 且看專家如何分析這個現象: But  a  full  initiation  into  the  premisses  of  science can  be  gained  only  by  the  few  who  possess the  gifts  for  becoming  independent  scientists, and  they  usually  achieve  it  only  through  close personal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imate  views  and practice  of  a  […] Continue reading →

《科學家除了真和誠之外,也需要愛!》

「愛」和「善」雖然是道德和宗教探索的範疇, 但亦和科學有密切的關係。 「愛」和「智慧」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所以「愛」當然不會排斥「真」。 如果「善」來自真「愛」,當然亦不會排斥「真」, 但這個世界有「偽善」,而「偽善」往往排斥「真」, 從而產生逼害、甚至殺戮,這是天主教歷史給予人類的教訓。 「愛」和「智慧」是人類文明能夠持續發展的主宰, 愛因斯坦亦認為科學家不能夠只具備「真」和「誠」, 科學家也需要具備對人類社會的「愛」和關懷, It  is  not  enough  that  you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applied  science  in  order  that your  work  may  increase  man’s  blessings. Concern  for  man  himself  and  his  fate must  always  form  the  chief  interest in  all  technical  endeavors; concern  for  the  great  unsolved  problems of  the  […] Continue reading →

《科學精神的價值》

大約八九十年前,已經有高瞻遠矚的先行者看到了 將「科學精神」[不僅僅是科學方法] 應用在其他的學科之上, 尤其是經濟學和政治學。 The  creative  spirit  is  one  and  indivisible. It  cannot  live  and  work  under  servitude  or external  control.  Disinterested  thought cannot  be  brought  into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kept  out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  theory. If  we  are  right  in  holding  that  the  most  urgent business  of  our  age  is  to  devise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