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通識教育的內容]

由於人類文明累積的知識和學問以幾何級數增長,
越來越多,浩瀚無際,而且越來越複雜和深奧,
對各式各樣知識和學問重要性的用途、判斷、衡量和比較,
就成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因為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
對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和學問,作出取捨和時間上的分配。

通識教育,實際上當然不可能通通都識,一定要有某些範圍,
所以通識教育的內容較具爭議性,原因很簡單:
課程時間有限,而知識範疇浩瀚廣闊。

To  say  that  children  have  a  proclivity  for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activity  does  not,  of  course,
amount  to  an  argument  as  to  why  this  subject  or
activity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There  has  to  be  some  independant  argument  to
the  effect  that  the  particular  subject  is  valuable,
either  intrinsically,  or  instrumentally,  in  terms  of
the  values  the curriculum  is  supposed  to  promote.
( Judith Suissa,  Philosophy in schools, Chapter 11, p.132 )

參考:《知識的分類》 《認識知識》(一) 《認識知識》(二)

筆者只能夠提出部份個人認為必修的科目,
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知識,
及如何「把知識建築在寬廣的生活基礎上」:

☆  認識「我  I」(ego、心靈、興趣、欲望、自尊),
培育「內省智能」。
 生命意義 (生命素質、健康、養生、理財、創造、修行)
  團體 (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戀愛、分手、同居、婚姻、家庭、子女)
  人類文明社會中出現的課題 (歷史、政治、戰事、行騙)

很多人認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
選擇配偶是生命中重大的抉擇,
但我們的中學裡竟然可以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課程!

Meg  Jay
Why  30  is  not  the  new  20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meg_jay_why_30_is_not_the_new_20.html?

教育局自誇我們的新高中課程「均衡」及「多元化」,
但課程中完全沒有涉獵「內省智能」的培育,
生命意義的探索,亦沒有兩性關係的課程。
如果欠缺「內省智能」的培育及生命意義的探索,
那麼課程裡的「倫理與宗教」及「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到底是甚麼?可以是甚麼?
當然我們可以辯稱,
學生們能夠從「中國文學」或「英國文學」裡,
不完整地、支離破碎地探索和學習到這些課程,
但為何不能夠倒轉過來,
讓「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來服務這樣的通識課程呢?

「通識教育」當然包括「時事討論」,
但絕對不是等於「時事討論」。
如果把「通識教育」裡的學生看作是球員,
「工具」及才華就是球技,
「內容」就是訓練的課程,
「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的探究,
就是既往球賽的研究和分析,
「時事討論」只不過是足球場中正在進行的比賽。
然而所謂「時事討論」有沒有涉及現時世界上最重大的課題?

World  Banker  Makes  Stunning  Conf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wZwkhFemQ

單元二「今日香港」談不談政治?談不談道德?
單元三「現代中國」談不談政治?談不談道德?
單元四「全球化」談不談政治?談不談道德?
談不談文化?談不談保障文明的多元化?

這些單元所涉及的問題能夠怎麼樣去討論?
我們可以要求中學生有多強的分析、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香港現時的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結構鬆弛,漫無目標,
對生命極為重要的課程,差不多完全欠缺,
太多資訊、太多知識、太少批判思維的訓練,
不但令人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
而且覺得香港現時的所謂通識教育,
目標可能不是著重批判思維和道德抉擇的「教育」,
而是著重背誦知識和灌輸考試技巧的「教書」。
最初編寫香港通識教育課程的專家,
應該是文憑威,思考能力低的「雜碎糕手」!

英國牛津大學及華威大學已經表明大學入學資格,
不會考慮香港中學必修科之一的通識科成績,確有遠見。
教育局如何應付,市民不妨拭目以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