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二)

香港中學攪通識教育,其實抱負鉅大,方向正確,
掌握了全球未來教育的趨向,
但課程目標正確,不表示課程內容也正確,
並不表示短期內能夠訓練出足夠和合資格的通識科老師,
所以亦不表示能夠訓練出理想的學生。

任何通識教育的課程,都應該先考慮下列這一點:

雖然理論上年青人應該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但其實從來都沒有人可以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學生的個別興趣固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學生的個別能力和學習這一科所需要時間,
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而且我們根本不需要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所以篩選、篩選、再篩選是必要的步驟。
至於如何篩選、再篩選,我們可以參考:

Life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judgments
on  insufficient  data,
and  if  we  waited  to  run  down  all  our  doubts,
it  would  flow  past  us.
( Judge Learned Hand )

Life  is  the  art  of  drawing  sufficient  conclusions
from  insufficient  premises.
( Samuel  Butler )

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 William  James,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We  do  not  need  to  be  shoemakers
to  know  if  our  shoes  fit,
and  just  as  little  have  we  any  need
to  be  professionals  to  acquire  knowledge
of  matters  of  universal  interest.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一般西方的所謂「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即使是以西方文化為重心,亦只不過是一個籠統的詞彙,
「博雅教育」的內容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因為運用這個詞彙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從而製造出不同的課程。
如果不考慮如何篩選課程,

香港的通識教育科就可能變成了一個填鴨的課程,
讓背誦取代了批判思維,
擴闊了膚淺,加深了壓力和近視。

根據這一個考慮,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從兩大方面去考慮,
其一是「工具」,其二是「內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