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悔魏綺珊》

2013年,筆者一隻眼睛做完去除白內障手術,
本來應該多作休息,不應該如此用神,
但在面書見到兒子分享了《信報》這篇訪問,
想到這篇文章對我的網友甚有幫助,
尤其是一些將要出來社會工作的年青人,
而且如果能夠再補上一篇評論就更好,
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寫下了這一段回應。
何力高將會在2018-09-01接任培正中學校長,
這篇訪問,他是訪問者,而被訪問者是魏綺珊。
訪問者和被訪者的面相,思考能力的高下,
和智慧的高下,筆者都心裡有數。

魏綺珊,1968-02-04 出生,根據她的經歷,
也許能夠猜出她的出生時辰。

提起魏綺珊,人人記得她是無線新聞經典女主播,
但我覺得她簡直是保羅科爾賀筆下的牧羊少年,
一個不折不扣緊隨自己心聲,追著夢想走的人。

[魏綺珊口中的以往經歷]

魏綺珊素來重視生活意義,熱愛戲劇,
兩年前她作了一個很困難的決定──
離開機管局的高薪厚職,轉為自由身工作者。
今天她遊走於不同媒介,頭戴六七頂帽子:
在電視台及電台主持節目,經營劇團,演出舞台劇,
在中大新聞系教學,每週替兩份報章寫專欄,
還替不同機構擔任司儀 ……
「工作很忙碌和辛苦,但這些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很開心。」
她愜意地說,舉重若輕。

很多人有選擇恐懼症,寧願隨波逐流,喜歡以不變應萬變。
而在魏綺珊的生命劇本,抉擇就是主題;
她的戲劇行動,就是去作出一個又一個冒險的決定。

第一個義無反顧、有前無後的決定,要追溯到中五那年。
自言成績和家境都不太好的她,早已打算會考後便去找工作。
怎料一天班主任無端放下課本,分享自己在中大的生活,
魏綺珊忽覺綸音貫耳,醒悟到不入大學便沒前途,
於是發憤圖強,誓要考入中大。
放榜後她跟大隊報讀高級程度會考 A-Level,
卻在開學前一星期兵行險著,
轉報另一間學校的高等程度會考 Higher Level,
貪它一年制直入中大。
後來她又被新聞傳播系的課程吸引,
即使師長告誡此系競爭很大,機會渺茫,她仍堅持報讀。
結果當年新聞系只收了四個非暫取生,她是其中一個。
「入中大新聞系肯定是我最不惜一切,勇往直前,
    鎖定目標的決定,也是我做得最正確的其中一個決定。」
她顧盼自豪。

後來她加入無線新聞部,從記者擢升為助理採訪主任,
且坐陣六點半新聞多年,是觀眾最受落的女主播之一。
她喜歡到不同地方採訪不同的人,
藉報道揭露社會不公義,很有使命感。
同時,她像牧羊少年一樣小心聆聽自己的心聲:
「我總覺得自己這生要到外國念一年書。
人生在世,花一年光陰出國體驗生活絕不奢侈啊!」
2001年,她獲得「志奮領留英獎學金」,
到英國華威大學深造國際政治。
旁人說她很難才爬到這個位置,
何必放棄一年收入和建立多年的工作地位?
「別人眼中我很傻,但我毫無掙扎。
既然這件事早晚要完成,愈遲去機會成本便愈大。」
她跟公司辭職,上司不肯,要她停薪留職。
那一年留英生活她非常享受,遲遲不欲回港,
是上司用十二面金牌急召她回去的。

抉擇從沒停止。重回無線幾年後,心靈之聲又悄悄造訪。
「其實我最享受在前線跑新聞,
    但做了採訪主任距離新聞現場愈來愈遠。
    我望著上司,問自己喜歡變成他那樣子嗎?我不想啊。
    既然前面的東西不是最想要的,為何還要留下來?
    何不走出去嘗試些新東西?」
那時剛好機管局向她招手,於是她決定來個「大冒險」,
離開新聞工作這安全區,闖進一個全新領域。改變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不熟悉機場運作,她上任初自覺像個小學生般無知膽怯,
常懷疑自己能否駕馭新工作,大半年才安定下來。
由記者變公關,儼如從主控官變辯方律師,角色陣地對調。
她負責危機處理,應對傳媒時要有三百六十度思維,
工作給她很好的訓練。
她在機管局六年,位至高級傳訊經理,
閒時排演話劇,生活安穩,大可做到退休。
「可是這工作要求超高的投入度,
    我長年累月精神緊張,壓力很大。
    基本上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我都不可專心去做,
    工餘排戲時也要偷偷瞄著電話。」
醫生 on call 36 小時,她則 on call 365 日。
機場二十四小時運作,隨時有突發事件發生,
每晚睡覺前她把電話放在床頭,
午夜也要接聽同事報告和傳媒查詢。
工作與舞台,魚與熊掌,張力愈來愈大。
工作與舞台,魚與熊掌,張力愈來愈大。
「有一次我請了大假演出話劇,
    怎料放假前一天公司有突發事件,
    上司問我可否取消大假?
    但戲第二天就要演,怎可以失場?
    雖然很為難歉疚,但我還是拒絕了他。」
這經歷讓她再次深思前路。

人生走到某個階段,日子就在倒數,
餘下日子做什麼才是自己最喜歡最有意義的?
她再次望望上司,自知不想成為他,她始終心繫糊塗戲班。
「搞戲要付出很多時間心力體力,或者每次演出只有二三千觀眾,
    但看見他們被感動,引來迴響,對我來說更有滿足感和意義。」
掙扎了幾個月,魏綺珊一再忠於自己,毅然辭職。

人走到生命迴旋處,難免猶豫不決,該選哪個出口?
還是該繼續兜圈?面對抉擇,魏綺珊有她的不二法則:
「每次做決定我總會問自己,如果現在不做這件事,
    到死那刻我會後悔嗎?這樣一問便很容易選擇。」
不過她深明走出安全區需要適應,困難也會比想像中多,
但做了決定後就別回望,要勇往直前。現在回復自由身,
魏綺珊更想好好發揮戲劇的社會功能。
她剛成功申請政府資助,成立「無障礙劇團」,
向肢體殘障、聽障、視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戲劇訓練,
讓他們有發揮才能享受舞台的機會。
同時她希望糊塗戲班可以成為一個職業劇團,
繼續演好戲感動觀眾,傳遞正面信息。
正如她們即將上演的《和媽媽中國漫遊》
就是改編自孝順感人的真人真事,一個關於七十四歲的兒子,
用三輪車載著九十九歲母親從黑龍江走到海南島的故事。
保羅科爾賀說: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這是世上最大的謊言。」
我說魏綺珊是牧羊少年,一點沒錯。

[訪問的分析]

兒子看到了文章中最有意義的兩句說話,

「既然這件事早晚要完成,愈遲去機會成本便愈大。」

「我望著上司,問自己喜歡變成他那樣子嗎?我不想啊。
    既然前面的東西不是最想要的,為何還要留下來?
    何不走出去嘗試些新東西。」

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文章,
因為香港人一向缺乏「批判和獨立思維的訓練」,
而且對「我  I」這個課題亦不熟悉。
但這篇文章如果真的想幫助更多人,讓更多人可以借鏡,
感動完之後就需要分析:

1.  全文的重點在於指出她選擇了讓「心靈  soul
    主持人生大局,而不是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所以訪問裡出現了「小心聆聽自己的心聲」和
    「心靈之聲又悄悄造訪」這兩句說話。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一個選擇了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
    第一步要做的功夫,就是「認識自己」。

參考:
《「我」I 》 《心靈》(一)  《心靈》(二) 
《我 ego》(一) 《我 ego》(二) 《我 ego》(三) 

2.  「到底有什麼工作最能感動人、影響人又最有意義?」
       其實她並沒有指出甚麼是她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
       亦沒有指出她是否曾經有「妥協」及如何「妥協」,
       是否選擇做一些次一點、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但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
       其實她認為「最能感動人、影響人又最有意義」的工作,
       就是「做自己熱愛的東西」。
       至於說「她喜歡到不同地方採訪不同的人,
       藉報道揭露社會不公義,很有使命感。」
       這個使命感是否有點「和諧」了,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抉擇從沒停止」則肯定是對的,
      但所有的抉擇和心中的衡量得失,
      在文章之中並沒有交代清楚。

4.  從薪酬的角度來看,她不算太冒險。

5.  魏綺珊的年青貌美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助力,
     否則「改變並非一帆風順」會變成「改變十帆不見風」。
     想向魏綺珊借鏡的人必須明白,
     每個人走的是一條不同的路,
     「天生麗難自棄」的人走起來當然會舒服得多!
     看到魏綺珊,我們會否想起另一位相當有「成就」的長者
     ──甘草演員余慕蓮?余慕蓮走的絕對是一條不同的路。

6.  工作與舞台間的抉擇,竟然需要幾個月之掙扎,
     應該是薪酬的考慮罷,
     可見所謂讓「心靈」主持大局,可能只是百分之六十。
     怕窮,畢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夢魘。

7.  當「命運」還未清晰定義之前,保羅科爾賀這句說話: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這是世上最大的謊言」肯定是錯的。
     從一個研究命理的人的角度來看,
   「性格 (前生和今生)、業力和所置身的時空決定命運」
    這個「假說」,才是比較接近我們所見到的現象。

筆者按:

閱讀、思考和批判一篇文章,有兩大原則。

1.   其一是這篇文章是否值得一看?
     如果值得一看的話,文章精采或重要的地方是甚麼?

2.  如果要批判這篇文章的話,出發點必須是「真」和「誠」,
     所以凡文章之中未夠「真」和「誠」的地方,
     可以指出,讓文章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用。

參考:
《存在》(十) [真、真理]
《存在》(十一) [誠、誠者]
《存在》(十二) [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