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I 》

Where is the Soul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at  a  human  being
is  a  composite  entity  and  that  he  exhibits  the
ultimate  variety  on  earth.  With  this  in  mind,
we  can  confidently  say  that  life  is  only
as  good  as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ur  talent  which  includes  our  capacity  for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 Jason Ling )

參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筆者採用三元論 ternary  theory
有別於傳統哲學對「I 的思維,

mind 分成我  ego和「心靈  soul兩部份。
換言之,「I 是由三種元素組成,
三種元素的百分比,在不同的人之中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I

我們的身體body 顯示出物質世界中生物方式的存在
包括各式各樣的本能,例如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及排泄;
例如學習、覓食、玩樂、生殖。
一般來說,身體會經歷 [生→壯→老→病→死] 的過程。

從生到壯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生物的成長,
而成長之後就慢慢地邁往衰老。
由於有老和病的過程將「心靈」囚禁在這個「身體」內,
所以佛家喜歡將「身體」稱為「臭皮囊」。
當一個人說「我肚餓,想吃東西時」,
這個句子中的「我」就是代表他的「身體」。

至於「我  ego[一般人口中的 self ],即使感覺如何真實,
即使我們肯定它存在於我們的腦袋 brain 之中,
其實只不過是屬於概念方式的存在
而且我們還未能夠肯定「  ego 」這個概念,
是用何種方式在腦裡存在。

這個我  ego」,包括了性別,國籍,種族,語言,文字,
文化,職業,宗教,信念,角色,個人的歷史…
包括了來自先天 [進化產生] 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情緒,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包括為了維持「身體」在團體中生存的團隊合作傾向,
及後天 [社會化] 的一切知識、情緒、反應和意識形態,

包括社會 [大環境] 和家庭 [小環境] 從小灌輸給我們的習俗和規條,
包括了一切未經個人批判和審視的「迷信」和「信念」。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Few  are  those  who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and  feel  with  their  own  hearts.
( Albert Einstein )

當一個人指著一些物件時說「這是我的」,
這個擁有 possession 的概念就是來自「我  ego」。

我  ego」之中當然有維繫人類及個人生存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一個人讓這個「我  ego」完全控制人生大局的話,
當事人會表現得十分重視「面子」,重視度橋行騙,
甚至和同道中人一起發動戰爭,以搶劫為目的,
因為「少勞多穫
」是所有人類社會都重視的核心價值。

至於在大腦裡,思考thoughts 以何種方式存在,
依然是一個「謎」。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只能夠說明我  ego的存在。

我們的心靈  soul屬於精神方式的存在
不少哲學家和宗教都假設了所有人都有心靈soul
但我們不能夠肯定這個假設,
我們只能夠肯定歷史上不少偉人都有「心靈」,
而且他們讓「心靈」主導他們的生命。
也許我們只能夠說:大部份人都有「心靈」!
而且我們也不能夠肯定「心靈」存在於他們的腦袋 brain 之中。
其實對那些有「心靈」的人來說,
究竟「心靈」存在於「身體」之內甚麼地方,
暫時沒有人能夠肯定。

心靈  soul我  I的全權參與,
顯示在長久、全神貫注、全身全心投入的興趣,
顯示在永遠不感到厭倦,自視為安身立命的工作,
顯示在寧靜、愉悅、充實的心境,
顯示在良知及堅定不移的做人處世「原則」,
顯示在接受懷疑精神、願意不斷批判和審視而建設的「信仰」。
心靈  soul其實也是屬於精神方式的存在,
對於相信輪迴的人來說,「心靈」不滅,
所以「心靈」也許是屬於靈界方式的存在。
西方人又稱「心靈」為「真實的我true  self

  ego」內存在的是我執」 ,
只有「心靈  soul」之內才存在良知conscience

The  light  is  inside  the  soul,  not  the  ego.

大部份人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
逼使「心靈  soul」昏睡,懶理它的存在和需要。
  ego心靈  soul身體  body的控制權,
一向是人類成長、教育和正向心理學中的重大課題!
「身體」追求吃喝玩樂及新鮮刺激等享受,
追求性慾的滿足及一切生物都擁有的生殖現象;

保守的「我  ego」追求短暫的興趣和嗜好,
積極的「  ego」追逐「名、利、權」;
一般的「心靈  soul」追求持久的興趣和嗜好,追求意義,
追求人生的使命,追求「小我」,重視行對了人生的路,
高級的「心靈  soul」追求愛和智慧,追求「道/真理」,
從人生某個階段開始矢志不移地修行,追求「大我」。

We  are  what  we  pretend  to  be,
so  we  must  be  careful  about
what  we  pretend  to  be.
( Kurt Vonnegut )

歷代的智者一向告訴我們,「心靈」才是真實的我,
「心靈」才明白「我」真正的需要,而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況且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時刻,我們都無法留住,
死亡和變幻都是人類的宿命。
「心靈」在生命的變幻之中可以停滯或成長,端視個人的意願。
相信輪迴的人認為:
只有智慧和緣份才能夠在「身體」死亡之後,
隨著「心靈」輪迴到下一生。
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會和「心靈」溝通,聆聽它的呼喚,
因為「心靈」才是我們最真摰的朋友;
「心靈」才是我們永久的家園。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天主教和基督教當然相信「臭皮囊」腐朽之後,
人的心靈  soul我  ego依然存在,
否則人死之後將來如何還可以接受「審判」?
將來如何可以有「永生eternal  life
只不過天主教和基督教同時認為,
這個「心靈  soul和「我  ego
絕對不會移居到另一個身體之上,
所以它們用的詞彙是「復活resurrection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也有同樣的看法。
柏拉圖《理想國 The Republic》 (Bk.X,613-620)
的結尾中說到蘇格拉底提及了一宗死而復生的經驗,
西方人稱為「The Myth of Er」,
涉及佛教
輪迴reincarnation 的概念,
只不過用「賭博」概念代替了「業力karma 概念。
佛教當然相信人是有「輪迴」的,
相信「心靈  soul和「  ego會在不同的時空,
在不同的身體上寄居。
嚴格來說,天主教和基督教中的「道成肉身」,甚至「邪靈附體」,
都和佛教「輪迴」的概念有一個相似的地方,
就是靈可以寄居在身體之上,操縱身體的運作。
然而現代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不相信「輪迴」的概念,
但卻相信人有不滅的靈魂,死後一直默默地在等待人子再來,
等待末日審判的日子再來。

當西方人用 self awareness 這個詞彙的時候,
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和用法。
筆者認為 self awareness 最好的定義就是
to  be  aware  that  I  have  a  body,
an  ego  and  perhaps  a  soul.
唯一問題就是我們不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至於「身體  body,「  ego 」和「心靈  soul
三者究竟如何結合,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對我們來說依然是一個「謎」!

無論我們是否相信輪迴的存在,
如果能夠一早釐清 I這個名詞的複雜性,
那麼不論是在日常的哲學思考上,
還是研究古代西方 [希臘] 哲學,都會比較容易,

而西方文明中幾句表面上十分簡單的說話就比較容易理解:

參考:《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最後,我們還是需要回歸到哲學思考之上:
  I」是甚麼,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很清楚,
其實對於「  I」這個概念,甚至「我是誰」都不很清楚。
每一代人都需要根據那一代的新發現,
重新思考「  I」這個課題。
所以「  ego」是甚麼?「心靈  soul」又是甚麼?
就好像物理學上「夸克quark 是甚麼一樣,
依然是一個「謎」,需要我們繼續不斷地去探索!

筆者按:

朝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
雖然是研究擁有良知的「心靈  soul」,
上通孔子的「智、仁、勇」思維,
但由於沒有分辨「心靈  soul
和主管人慾、勝負、得失、虛偽的  ego」,
沒有分辨外在客觀世界的道和內心世界的道,
又不明白善惡只是以分佈多少存乎同一人之心,
結果脫離現象本身,失去實用價值,
浪費了好幾代儒者的研究功夫。
清代學者王源甚至認為「明季流賊之禍,皆陽明所釀也」。

東方世俗文化對「心」的定義同樣曖昧,
既可以代表意願、意圖,例如「有心唔怕遲」,
亦可以代表因人而異、程度強弱不一的良知,
例如「撫心自問」及「問心無愧」,
甚至定義同樣曖昧的愛情,例如「心上人」。
而最曖昧的詞彙,則非「將心比心」莫屬!

東方文化的「心」從來都不會簡簡單單地代表
「心靈」或者「神聖」的東西!

佛教的「直指內心」,為了照顧個別差異,
同樣拒絕將「心」定義為「心靈」或者「神聖」的東西,
只有基督教的「保守你的心」才最接近「心靈」的定義。
所謂「保守你的心」,就是堅持追求真理,
追求神聖的東西,例如真、誠、愛和智慧。
追求神聖的東西需要熱誠,需要全心全意,
需要不斷努力、晝夜思想、自強不息,
需要慎獨,需要自我批判,殊不容易。
換言之,打開心窗容易,「保守你的心」困難!
也許是因為要求高,所以進天國的門是窄的,
能夠進天國的基督徒非常之少!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 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聖經說「人心是詭詐的」,不少基督徒亦不能倖免。
基督徒的詭詐,當然是擁抱懶惰和擁抱虛偽的詭詐,
左右逢源,又要耶穌,又要瑪門,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甚至助紂為虐;
或者自以為拿到天堂的入場券後,這個世界已經不重要,
於是拒絕做基督的精兵,拒絕捍衛神聖,拒絕捍衛真理,
選擇做一名純潔,不理世事、明哲保身、隨波逐流,
旁觀制度罪惡進行的羔羊。
不少基督徒的詭詐有欺騙成份,屬於高層次的詭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