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一)

[ 兩種「另一半」]

人其實有兩種「另一半」:
對某些人來說,配偶就是「另一半」;
也許有了家庭之後,家庭就成為生命中的「另一半」。

對修行者來說,除了上述的那種「另一半」之外之外,
還有另外一種「另一半」,「我」的「另一半」,
就是除了腦袋和身軀之外,潛伏在身內的「心靈」,
而這個「心靈」往往是來自屢世修行的「我」。

參考: 《「我」I 》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is  a  matter
which  is  of  so  great  consequence  to  us  and
which  touches  us  so  profoundly  that  we  must
have  lost  all  feeling  to  be  indifferent  about  it.
( Blaise Pascal )

也許是由於有些人「心靈」的力量特別薄弱,
或者「心靈」外面的污垢特別厚,沒法拂拭掉,
於是整個人生之中,「心靈」都沒有出頭和表現的日子,
所以暫時我們還未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沒有「心靈」就沒有「善」的先決條件,
換言之,假設「人性本善」是不切實際的

Believe  that  there  is  good  in  the  world,
but  don’t  believe  that  everybody  is  good.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uls  in  some  people,
but  don’t  believe  that  everybody  has  a  soul.
Moreover,  for  those  who  have  souls,
some  people  have  sold  them  to  the  devils,
and  some  people  reject  their  need  to  grow
and  leave  them  in  the  attics.
( Jason Ling )

有些人要到出賣自己的「心靈」而感到惴惴不安的時候,
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有「心靈」的。

If  you  chop  off  part  of  your  soul
and  you  know  it,
then  you  know  you  have  a  soul  and 
you’ve  still  got  the  remaing  part  to  lose.

有些人則必須到面對死亡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原來自己是有「心靈」的,
所以俗語才會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說法。

這就是為何有些西方思想家認為很多現代人都是
well  fed,  well  clad,  but  without  a  soul!
They  have  brains  in  their  heads,
but  they  do  not  have  souls  in  their  hearts.

當我們用「我」這個名詞的時候,
至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用法,代表不同的意思。
我們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身體  body
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  ego
但我們不能夠假設所有人都有心靈  soul
我們只能夠說:
1.  大部份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會有「心靈」。
2.  心靈的養分就是意義。
3.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追求智慧,
追求一切和人生有關的真理。
4.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創造。
5.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服務。
6.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回饋和分享。

Your  percept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soul.
( Carl Jung )

物質世界是形而下的世界;在物質世界,變遷是常態。
心靈世界是形而上的世界;在心靈世界,追求抽象不變的真理,
追求人世間神聖的真理都是常態,例如「真、誠、愛和智慧」,

而一切的創造、分享、佈施,都是這種追求的表現。

…does  it  not  require  something  that  is  not
fleeting  and  impermanent  for  the  fleetingness
of  all  things  to  be  recognized?
In  other  words:  if  everything,  including  yourself,
were  impermanent,  would  you  ever  know  it?
Does  the  fact  that  you  are  aware  of  and  can
witness  the  short-lived  nature  of  all  forms,
including  your  own,  not  mea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you  that  is  not  subject  to  decay?
( Eckhart Tolle, Stillness Speaks, p.110 )

換言之,有三樣東西是永恆的:
1.  不易: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真理」。
2.  變易:物質世界的變幻和變化。
除了形而上的「道/真理」之外,還有形而下的「器」。
形而下的「器」,看得見,摸得著,緣起緣滅,不斷變化。
「器」當然不是永恆,但那些變幻和變化的現象是永恆的。

3.  還有具備思考能力的人的心靈
因為一個回歸心靈的人,由於和宇宙及前生已經接通,
他會感覺到輪迴的存在,明白到心靈在身體死亡後的永恆,

致力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對神聖的「宗教精神」非常嚮往,
自強不息,甚至創造自己,並且心無罣礙,對死亡不再恐懼,
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真正自由的人。

根據英語字典裡心靈  soul的定義:
  the  part  of  a  person  that  is  not  the  body,
the  spiritual  or  non-material  part
that  is  thought  to  exist  after  death;

  the  central  or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  person,
the  real  self  that  contains  his  deepest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spiritual  quality  produced  by  honesty
or  true  deep  feeling,

the  quality  that  makes  a  person  human.

古典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將「I 分為三部份:
本我id,「自我ego 和「超我super-ego
佛洛伊德創造超我super-ego 這個名詞來代替傳統的「心靈」,
但佛洛伊德的「超我」並非天生,要靠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化而產生,
而且似乎遺失了不少「心靈」的特質,
所以筆者傾向用回傳統的「心靈」這個詞彙。

由於修行上的個別差異,「心靈」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層次。
視乎當事人對「小我」和「大我」的領悟程度,
及隨之而來所需要的「愛、智慧和責任」。
有些人的「心靈」只放在個人的修行之上,
有些人的「心靈」只放在家庭和朋友之上,
有些人的「心靈」則放在整體人類和社會制度之上。

「心靈」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力量強度。
心靈」的力量特別薄弱的人,根本不知道孤獨和寂寞的分別,
他們一定害怕 [孤獨 /寂寞],
一有餘暇就必須呼朋喝友,找個地方去消遣;
一旦需要獨處的時候,就會感到坐立不安、難以忍受,
甚至會認為獨處是浪費生命!
不願意孤獨的人,何來時間和自己的「心靈」溝通?

「心靈」力量強的人,除了會花時間讓自己孤獨之外,
一般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會在某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所以他們往往沒法逃避「心靈」的要求,
如果你是這一類人的話,能夠越早和「心靈」對話就越好,
對話之後就能夠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
否則你的「心靈」一鬧起意見的時候,
你絕對不會再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你會覺得自己只不過是一部行屍走肉的生物機器。

你當然可以暫時逃避,
但終究會有一天避無可避,要直接面對你的「心靈」,
因為它認為自己被壓抑得太久了,要向你提出控訴。
如果一向疏懶,應付「心靈」的的功夫從何而來?
考試怎可能合格?

When  we  are  out  of  touch  with  our  soul,
not  only  are  we  unable  to  touch  others,
but  we  are  also  unable  to  touch 
the  deeper  meaning  of  our  life  events.

[心靈的兩大分類]

心靈soul  重視和追求的是「成就achievement
而不是「ego  重視和追求的「成功success
心靈soul  重視的是人格,道德和進步。
心靈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每類有不同的傾向,

更加有這兩大類各式各樣「不同百分比的組合」:
1.  重視「小我」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以個人的興趣為重心,傾向於藝術創作,
追求的是宗教精神裡的「真和誠」及藝術中的「美」,
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
2.  重視「大我」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以公眾的利益及人類的精神文明為重心,
傾向於宗教、哲學思考和制度改革,
追求的是宗教精神裡的「真、誠、愛和智慧」,
追求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讓上智與下愚可以互相尊重,
可以彼此訴諸理性,而不是上智訴諸理性而下愚訴諸暴力,
所以制度改革是一種「制度布施

由「小我」進化成「大我」的現象,
首先需要一個「覺醒enlightenment  的機緣,
其後就需要決志「超越transcendence  的勇氣。

最有興趣的一點是,
   ego追求的是「名、利、權」,
是對物質的飢餓和不斷的擁有;
心靈  soul追求的是「真、誠、美、愛、智慧」,
是對精神的飢餓和不斷的增添。
   ego心靈  soul」彼此都認為對方是
chasing  the  wrong  things
佛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其實這句說話絕對不夠清晰,
因為「  ego」和「心靈  soul」都是有求!
對「  ego」來說,
「名、利、權」或者物質的的追求永無止境,
當求不得時就會產生痛苦,但不應該忽視求得時的快樂。
所以對「  ego」來說,得失寸心知。

對「心靈  soul」來說,
追求智慧當然辛苦,因為困難,而且追求同樣是永無止境,
但追求時必然苦中作樂,有少許心得時,
既可以得到分享的快樂,又可以得到用智慧助人時的快樂。
無求乃樂?人生在世,必然對物質有求!
我們只能夠說:一旦對物質的追求減至最低,就容易快樂,
因為可以將有限的人生運用在追求更重要的東西!
對已經進化成「大我」的「心靈  soul」來說,
痛苦是難以避免的,
因為「同理心empathy 讓他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因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智慧,
讓他對真假混雜的半桶水思考所產生的愚昧覺得無奈,

讓他對真假善惡混為一談,擁抱虛偽,
阻礙追求智慧的社會制度及教育制度深惡痛絕。
除此之外,進化成「大我」的「心靈  soul」,
不但要承受「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
還要承受「四周被愚蠢人包圍」之苦,
並且發覺要說服思考力不足而又愛面子的人,是更大的苦!

正如聖經所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一顆純淨的心並非來自祈禱,並非來自靈界的賜與,
而是來自個人的某一生人覺醒後的抉擇和屢世的修行,
所以「心靈  soul」的需要是:
保守自己的心。
接近古今中外的智者。
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避開噪音,聆聽悅耳的音樂。
接近大自然的美景和鳥語花香。
接觸一切美麗的事物、人類及動物。
拒絕虛偽,和虛偽割蓆,劃清界線。
培養智慧布施,甚至制度布施的能力。
擁抱幽默的思維,每天都可以開懷大笑。
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屢世都堅持人格,選擇徘徊在善性循環之內。
追求「道/真理」、愛、智慧和勇氣,
    因為只有它們才可以帶來自由、信心和希望。

參考:《宿命、自由、抉擇》 

筆者按:

心靈  soul」的概念首先由蘇格拉底 Socrates 說出來,
由他的學生柏拉圖 Plato 《Phaedo》裡寫下來。
Socrates 接生婦角色,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思考能力,
完全忽略了人類的思考能力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孟子性善論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心靈」,
亦完全忽略了部份人類可能沒有或者願意放棄「心靈」,
而且人類的「心靈」亦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Dana  Winner《Sound  of  Silenc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