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一)

[身體自由,思考自由]

一個人的身體一旦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失去了自由,
他就只能夠有思考上的自由;
理論上,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可惜如果欠缺了嚴謹的思考訓練,
命運和業力往往減弱了他的「思考自由程度」,
而社會化的過程又再落井下石,將大部份人洗了腦,
令他們主動或被動地,自覺或不自覺地,
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以狹隘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再度減弱他們的「思考自由程度」!
可以說,他們的思想只有局部的自由。
啟蒙時代法國思想家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說:
「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參考:
《宿命範圍》(一) 《宿命範圍》(二) 《宿命範圍》(三)
《宿命範圍》(四) 《宿命、自由、抉擇》

要成為一個「自由人」,
首先當然要覺醒,其次還需要有天份及鍥而不捨的精神,
而過程亦並不簡單,至少需要半生的艱苦鍛煉:

覺醒 →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 努力擺脫一切思考枷鎖
→ 發現「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 認識自己
→ 管理自己 → 向內自我批判 → 不斷鍛煉思考能力
→ 增加思考自由程度 → 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 思想獨立 → 行為獨立 → 自由人

很多人對嚴謹思考鍛煉的最初想法就是「一試無妨」,
可惜由於天份和心態不足,再試就立即投降。
一個人欠缺了思考上的自由,他的思想就不能夠獨立,
而由於思想影響到行為,一旦思想不能夠獨立,
他的行為就容易不自覺地被大部份人、傳媒、政府操縱。

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制度,一向都影響一般人的自由,
操縱了一般人的生活、思想、抉擇和行為,
甚至會懲罰任何不跟隨大隊的人。
只有擁有特權的人才可以有身體方面的自由;
只有懂得思考的人才可以有思考方面的自由。

一個社會一旦欠缺了「言論自由」,
就不能夠向有緣者提供覺醒的機會,
亦沒有能力自己培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精英,
包括「偏才」和「通才」在內,
就不能夠自己培育具備創意的人才,
而要靠其他國家代替自己來培育這些關鍵的人才。
所以人類一切自由的基礎在於「言論自由」,
而「言論自由」繫於合理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制度。

這些年,由於有了互聯網,有了黑客,又有了泄密者,
擁有傳播媒介的富豪和政府再也不能幾隻手遮天,
企圖操縱市民的思想,以便獲得小圈子政治經濟利益。

[言論自由是甚麼?]

「言論自由」是不少人喜歡掛在口中的詞彙,
但每當我們用這個詞彙的時候,
我們是否真的清楚我們想表達的意思?
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呢?
因為「言論自由」這個詞彙表面上看來好像很簡單,
但其實並不簡單。
如果我們不弄清楚「言論自由」這個概念的話,
我們的思考就會變得模糊,
在溝通時亦容易產生誤會,浪費彼此的時間。

Words  are  not  as  satisfactory  as  we  should
like  them  to  be,  but,  like  our  neighbours,
we  have  got  to  live  with  them  and  must
make  the  best  and  not  the  worst  of  them.
( Samuel Butler )

香港傳媒亦常常喜歡把「言論自由」掛在口中,
但又不喜歡尋根究柢地探究:

1. 傳媒口中的「言論自由」究竟是甚麼?
2. 是否有不同類別的「言論自由」?
3. 傳媒口中的「新聞自由」是否等同「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目的是迫近真理,
所以開始時一定是容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讓百家自由地發表言論,
但這些言論可能只是意見,完全經不起批判。
所以言論自由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去蕪存菁
讓百家互相批判,淘汰思考上的弱者,留下強者。
由於言論自由除了是權利之外,亦是一件工具,

用於正則正,用於邪則邪,用於曖昧則曖昧。
如果希望言論自由薪火相傳,維持高質素的思考,
那麼言論自由的第三個階段就是建設「批判平台」。

要探討「言論自由」的複雜性,就必須將「言論自由」分類。
筆者認為「言論自由」至少可以分成四大類:

  理性的言論自由
☆  半理性的言論自由
  非理性的言論自由
☆  吹水的言論自由

[懶於思考和言論自由]

「懶」一向是一門重大的學問,
甚麼可以懶,甚麼不可以懶,關係到一生人的幸福。
人微言輕的話,懶時不妨吃頹飯,
甚至可以選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然而思考不可以懶,因為懶於思考就是愚來密因,
所以最好能夠有機會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追求智慧不可以懶;修行不可以懶;
維持身體健康不可以懶;分享智慧不可以懶;
而智慧這塊踏腳石應該放置在誰人的腳下才最有用,
不會浪費分享者的精力,的確是一條難題。
自以為有良知的人改革及改善制度不可以懶,
因為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制度對整體影響深遠。

原知懶思萬事凶,但悲只見民智窮。
回歸心靈重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由於欠缺了鍥而不捨的根源思維訓練,
不少自以為勤奮思考的人亦會出現「懶」的徵狀,
忽略了「成事三步曲」缺一不可。
因為「提出問題」只不過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已,
第二步「如何解決問題」,涉及方法學問,同樣重要,
至於第三步「如何執行結論」,
由於涉及用人和管理的學問,可能是最困難的一步。
一旦第二步和第三步出了狀況,幾好的建議都容易功虧一簣!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