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六)

[不立志又如何?]

「立志」一向都是褒義詞,
從正面去思考,一旦放寬了「立志」的要求,
就難以避免出現灰色的地帶。
如果一個人立志「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一個人立志「隨波逐流」,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一個人立志做「識時務」的俊傑,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一個人立志做「奴才」,做擇木而棲的良禽,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古代那些自宮入朝廷做太監,最後當上權傾朝野的宦官,
算不算是自小「胸懷大志」?

人一旦立了志,就會產生和志向有關之「思考」,
好的志向就會產生好的思想,繼而產生好的行動,
壞的志向就會產生壞的思想,繼而產生壞的行動,
不立志,隨波逐流,就會產生隨波逐流的行動,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如果一定要選擇,
那麼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但「不立志」,不一定是一種選擇,
因為人不一定要「立志」。
不立志,隨波逐流,跟隨大眾的路線,
既容易結交朋友,又有安全感,有何不可?
及時行樂,不需要立志,又有甚麼問題?

立志,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德課題!
如果不能夠由中國語文科老師來討論,
那麼就應該由負責德育、生命教育的老師來討論。
而高初中的德育怎可能不需要討論「宗教精神」?
沒有了「真和誠,愛和智慧」這些宗教精神,
就沒有了「信仰」,亦沒有了批判精神;
沒有了批判精神,就不會重視批判思維的鍛煉,
沒有了批判思維的鍛煉,
所謂德育或者生命教育就成為了一言堂,
成為了道德的灌輸。
一旦碰上了複雜的道德問題就自然醜態百出!
其實有多少和道德有關的課題不是複雜的?
也許香港的家長們應該重複思考再思考:
1.  香港中學裡的「批判思維訓練」究竟有多重要?
2.  如果我們相信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那麼我們希望學校如何選擇和培育老師?
No  teacher  can  take  you  further
than  they  themselves  have  travelled.
3. 我們願意出多少力支持我們的想法?

文章開始時,筆者說很多老師「捉到鹿之後不懂得脫角」。
那麼應該如何脫角呢?
就是要求同學們根據他們上次所寫的《我的志願》
繼續寫下集大結局。
下集大結局的作文題目是:
《我會如何實現我的志願》
如果負責德育、生命教育的老師不曾討論過「立志」,
如果中國語文科老師不曾解題及澄清他的要求,
上次作《我的志願》時欠缺真和誠的同學,
或者因為揣摩老師的意願而「創造個人志願」的同學,
就會立即意會到這是痛苦的開始,
而老師願意審慎批改的話,亦同樣可以達到德育的目的,
只不過對學生來說,這條路畢竟是難行了一點!

參考:《理想和實踐之間》(十)

[結語]

如果一個人想立志,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當然是越深入越有價值,
但必然受制於個人的能力。

如果能夠深入地認識自己,就能夠清楚個人的「理想」,
但深入地認識自己只有小部份人可以做到。
退一步要求,
所謂認識自己,就是弄清楚自己的「性格」。
再退一步要求,
所謂認識自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欲望、興趣、才華」。
認識自己之後,才有可能「立志」。
立志之後,人生才有了方向。

認識自己 立志 人生方向

如果希望「有志者事竟成」,
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勤奮和努力」,
但「勤奮和努力」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充分條件」有二,
其一是培養達到該志願所需要的「智慧」,
其二是培養達到該志願所需要的「意志和毅力」,
因為志願越大、越複雜,所需要的智慧亦更高,
失敗的機會也越大,
沒有足夠的「智慧」,沒有「意志和毅力」,
就難以有所成,不論是成功還是成就。

智慧 + 意志和毅力 成功、成就

換言之,勤奮和努力要用在刀鋒之上,才有價值
刀鋒是甚麼?
上焉者,堅守人格;中焉者,追求智慧;
下焉者,發展個人的長處,減弱個人的短處。

至於勤奮和努力僅僅用於謀生之上,則和立志無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