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仁、勇》

     《智、仁、勇》

孤獨恐懼症」、「思索恐懼症」和「浮沙恐懼症」,
是愛智的人需要克服的三大恐懼症。
三大恐懼症極有可能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或多或少地植根於大部份人的基因之中。
只有人類中的優秀分子才能夠擺脫三大恐懼症的羈絆。
能夠克服這三大恐懼症,
就能夠成為蒙田所描繪的「美麗的心靈」。
美麗的心靈,難道真的是這麼罕有嗎?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最特別的是,
有一些人在科學方面完全沒有「浮沙恐懼症」,
但一旦觸及宗教問題,就患上嚴重的「浮沙恐懼症」,
所以在宗教這方面,
他們有「立場堅定、拒絕邏輯思考、拒絕懷疑、
拒絕批判、拒絕深入討論、要愛護自己」的信念。

在思考方面,他們可以用高壓手段,把自己的腦袋分成
「互相絕緣、各不相干、各行其是」的兩個部門,
然後將這兩樣不同的東西放進不同的部門,
並且嚴厲禁止兩個部門之間互相溝通:

1.  尊敬和遵循邏輯思維,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
     胸襟廣闊的部門,但只是用在科學之上。
2.  堅持信念,拒絕深入思考,拒絕批判,
     胸襟狹隘的部門,亦只是用在宗教之上。

他們認為腦內這兩個部門應該一團和氣,各自獨立思考,
採取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諒互讓,
以和為貴的精神,不應互相攻擊。
一個人竟然可以身兼兩種完全矛盾的角色,
讓矛盾互相絕緣,互不侵犯,不求矛盾統一,

又可以不讓矛盾破壞快樂的根源,的確極具創意!
難道這不就是「有容乃大」一個好例子嗎?

真想不到,愛智原來牽涉到一個人腦袋裡各部門之間,
是否願意互相溝通,放下成見,解決彼此間矛盾的問題。
你說他們不愛思考,當然錯;你說他們愛智,也錯。
有些人就是這樣複雜,不介意擁抱矛盾的生物!

愛智,原來需要真和誠,需要具備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需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批判,需要拒絕虛偽,
不需要對所所有人謙虛,但必須對「道/真理」謙卑,
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愛智,原來需要勇氣,極大的勇氣!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Martin Luther King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這裡說的勇氣,當然不是指匹夫之勇!
勇氣,可以源於宗教信仰,也可以來自愛和智慧,
這裡說的勇氣,是指來自愛和智慧的勇氣。
由於「愛和智慧」本來就是連體嬰,缺一不可,
就好像一個銅幣的兩面,
而那條銅幣的邊,就是「勇」。

如果愛包括了儒家的仁,智慧包括了儒家的智,
包括了陰陽五行中的陰 [仁代表柔軟的心],
和陽 [智和勇代表堅強、剛毅、擇善固執的心],
木和水 [智],金和火 [勇、剛毅],土 [擇善固執],

那麼傳統的「智、仁、勇」三達德,
其實可以視為中國文化自創的「三位一體」的神!

Real  love  is  and  must  be  conditional.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are  wisdom  and  courage.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is  a  trinity,

similar  to  the  trinity  of  body,  ego  and  soul.
( Jason Ling )

只有具備愛、智慧和勇氣的人,
才會擁有西方人所說的人格 integrity,包括:
品味 taste常識 common sense性格 character道德 morals
因為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

Courage  is  the  first  of  human  qu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e  others.
( Aristotle )

Courage  is  not  simply  one  of  the  virtues,
but  the  form  of  every  virtue  at  the  testing  point.
( C. S. Lewis )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in  proportion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一般人思想上最容易犯的嚴重錯誤,
就是以為「愛、智慧和勇氣」三者可以各自為政。
「勇」和「愛」應該是互為根源,
因為沒有「愛」,不可能有「勇」;
沒有「勇」,也不可能有「愛」。
一個人有了思考能力的天賦,或者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還需要鼓起勇氣,不怕與眾不同,才有能力去修行,
去愛道,去愛真理,然後去愛一個愛真理的自己。
只要日積月累地愛道,愛真理,就可以萌生出智慧。
對一般人來說,追求智慧是如此困難和不愉快的事,
試問,沒有天賦,學習上懶惰,思考上喜歡得過且過,
行動上喜歡原諒自己犯下的嚴重錯誤,
完全沒有勇氣改過的人,如何追求智慧?

然而不少勵志人士喜歡貶低智慧的價值,故意誇張愛和仁慈,
根本不明白愛、智慧和勇氣根本是三位一體」。
沒有智慧,愛可以是甚麼?沒有勇氣,愛可以是甚麼?
用文學家的語言來描述,「智、仁、勇」三位一體,
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三位一體,才能夠擦出火花,將光明帶到黑暗的角落。

18《智、仁、勇》2

人類某些「性格特徵character  traits
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力量。
這些性格特徵的組合有很多,例如:
「喜歡思考 / 對真理謙卑 / 勤奮 /毅力」,
「喜歡思考 / 認識自己 / 勇氣 / 創意」,
「喜歡思考 / 重視人格 / 重視品味」,
「仁慈 / 智慧 / 勇氣 / 技巧和知識」。
而「喜歡度橋 / 虛偽 / 重視名利權 / 驕傲」
這個組合會衍生出灰色地帶的合法剝削;
至於「忠厚 / 平庸 / 愚昧 / 懶於思考」這個組合,
就會衍生出孔子所說的「鄉愿」這個德之賊,
不能夠判斷善惡,不能夠明辨是非,
成為不自覺地縱容罪惡的人。

我們不妨來「審問」及「慎思」一下:
如果不重視「愛、智慧和勇氣」,
我們將用甚麼標準來分辨大事和小事?
如何判斷善和惡?如何判斷是和非?
如何定義社會的精英?

It  seems  essential,  in  relationships  and
all  tasks,  that  we  concentrate  only  on
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 Soren Kierkegaard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不重視愛、智慧和勇氣,
知識、意志、野心、信心、樂觀、冒險、想像、
容忍、妥協、調解、原諒、謙虛、創意、快樂…
等等我們認為是好的「美德/工具」,
都可以成為包裝毒藥的糖衣或藉口。
原因當然是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當追求「智、仁、勇」三達德的人,
不能夠放下面子和輩份的意識而團結起來,
就未必能夠克服由於共同利益而團結在一起的小人。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will  power  of
unethical  people  in  large  groups.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mbeciles
under  the  control  of  smart  fools.
( Jason Ling )

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常合理,
自私自利的人和懶惰的人都喜歡得寸進尺,
其實他們都屬於輕微程度的魔,
而特別的是「愚蠢人的伯樂其實亦不常有」,
因為判斷高級愚蠢人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
至於嚴重程度的魔,他們不介意面子,不怕無恥,
非常努力,只講究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
所以智者眾志成城罕見,
反而在野心家的帶領下,眾愚團結成城卻是常見!

一般平庸者都會認為固執是壞事,
但不懂得問題的關鍵在於固執甚麼東西,
因為固執和愛、智慧及勇氣息息相關。
去蕪存菁是一種固執,擇善固執是一種固執,
追求完美是一種固執,追求真理是一種固執,
追求智慧是一種固執,擇惡固執也是一種固執。
堅持錯誤守舊的思想,蕭規曹隨,害怕任何變動,
害怕信念被人連根拔起,需要艱苦重建,
除了欠缺勇氣之外,何嘗不是一種固執?
認為自己有的是青春和活力,盲目地和或然率對賭,
以為勇氣不需要愛和智慧,何嘗不是一種愚昧?
世界上只有簡單、常見、少變化的事情,
才不需要具備「智、仁、勇」的人去處理,
一旦遇上複雜的事情,蕭規曹隨的人就會手足無措。
凡是欠缺相應智慧的抉擇,都可能會令人懊悔,

但有智慧的人明白抉擇本來就是一種賭博,
也許受辱於或然率,也許受制於業力和命運,

賭博不能夠欠缺勇氣,所以必須接受可能會失敗的事實,
必須承擔後果,必須思考有何補救的方法,
而且必須分析失敗的原因,修正任何錯誤的看法和假設,
以免將來重蹈覆轍,同樣的錯誤犯完又犯。
試問沒有足夠的智慧,欠缺自我批判能力的人,
如何能夠分析失敗分析得好?

簡而言之,追求「智、仁、勇」三達德的人,
就是將柔軟的心 [陰] 和剛強的心 [陽] 合而為一,
去蕪存菁,擇善固執,歧視愚昧,尊崇理性,
就是選擇走一條和虛偽劃清界線的路,
就是選擇走一條善性循環、向上提升、成佛的路,
就是聖經所說的「保守你的心」的方法。

那麼愚夫愚婦有何方法追求「智、仁、勇」三達德呢?
《中庸》就提供了這個方法: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論語。子罕第九》就說明三達德的好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然而其中的詞彙還需要更清晰的詮釋:

1.  好學當然是指「思、學、行[實驗]」三者合而為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2.  力行當然是善行而並非惡行,否則和仁有何關係?
3.  知恥當然是心靈中的「內省」功夫。
     如果一個人僅僅是因為愛面子而知恥,
     那麼這個知恥必然取決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
所以《中庸》繼續說: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配合孔子的經驗: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我們就知道「智、仁、勇」是愚夫愚婦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只有不願意做愚夫愚婦的人,才有希望邁向「智、仁、勇」。

香港的教育界一向有提及《中庸》和《論語》中
關於三達德的兩句說話,但可惜只是用來裝飾,
完全不討論如何執行,如何培育「智、仁、勇」,
所以三達德只能夠視為教育界的口號!

Don McLean《Vincent》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