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五)

[未雨綢繆]

如果逆境尚未發生的話,
最佳的抗逆方法當然是未雨綢繆。

所以關於身體方面有可能發生的逆境,
有人會提出「荒野、荒漠、甚至荒島求生」的訓練。
比較輕微的就是童子軍的訓練。
關於事業方面有可能發生的逆境,
除了學習一技之長外,就是培養優良人際關係,
其中牽涉到「人以類聚」的課題──
你是怎麼樣的人就多數會和怎麼樣的人來往、埋堆。
有時又會牽涉到「怨憎會」這個和業力有關的課題。
關於經濟方面有可能發生的逆境,
由於是大眾關心的課題,參考的著作浩如煙海,
不需要在這裡再討論。

至於那些不願意未雨綢繆的人,不妨信奉基督教,
因為基督教對願意和不願意未雨綢繆的人,
都提供一貼安慰劑,皆大歡喜:

33《抗逆》(五)

所以基督徒遇見試探時,根本不必向神求助。
一位智者說:
如果你向神求助,說明你相信神的能力。
如果神沒有幫助你,說明神相信你的能力。

[衡量得失]

未雨綢繆的其中一環,就是學習如何衡量得失,
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得失。

物質方面的得失,人人都懂得計算。
精神方面的得失,就必須從「認識自己」著手。
這是哲學和心靈的課題。
一旦牽涉到精神方面的得失,
既需要具備衡量客觀形勢的判斷能力,
需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極限,
更需要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認識自己,做人才能夠做到「恰如其分」。
所以一旦牽涉到精神方面的得失,
衡量得失就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準備功夫。

人生中最難作出的決定之一,就是
「到底應該放棄,暫時放下,還是繼續努力?」
要拿得起,放得下,
要比較容易在逆境中作出抉擇,
就要懂得衡量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得失。

有人說:
每一種成功的背後都是一條條艱辛崎嶇的路,
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有不少人抵受不了半途而廢。
莎士比亞說:
凡事須盡力而為,半途而廢者永無成功。
如果我們在這句說話的後面再加上這幾句,
我們的看法會否還是一樣:
為了成功,是否不介意放棄自己的人格?
是否不介意賠了夫人又折兵?
是否不介意賠上了自己的健康?
是否甚至不介意賠上了自己的生命?

迷途知返,半途而廢,一定是貶義嗎?
知難而退 Flight一定是貶義嗎?
迎難而上 Fight一定是褒義嗎?
如何判斷甚麼是匹夫之勇?如何判斷甚麼是一意孤行?

懂得衡量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得失,
做事就能夠「適可而止」。
具備更高智慧的人,更能夠做事做到「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就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而平常之理」。
但所需要的能力和智慧,可以極不平常,
視乎事情的難易程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