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二)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明白潛移默化的道理,
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為絕大部份人會根據常常往來的人來塑造自己的言行,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凡君子必慎交。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芳,則與之化矣。
    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大戴禮記》(漢。戴德)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孔子家語。六本》

由於交往的朋友對一般人影響鉅大,
所以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除非是喜歡孤獨、少和人來往的人,
否則我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如果一個人常常和太多需要匡智的朋友一起吃喝玩樂,
會傾向於浪費生命,而且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
遲早他自己都會變成需要匡智的人。
所以西方有智慧的人看一個人交一些甚麼朋友,

就知道這個人大約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nd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孔子相信「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換言之,在上智與下愚之間佔絕大多數的中人,
是可以「移」的,可以靠教育和改善社會制度去「移」!
問題是「移」既可以向上,走向善性循環,
entering  into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awakenings,
可以徘徊在半天吊,不上不下的狀況,堅持在中性循環之中,
也可以向下,走向惡性循環,每況愈下。
[筆者按:也許這就是「中移動」名稱的來源。一笑!]

好的教育和社會制度要依賴先哲前賢的努力,
只有擇友和擇善固執,是每一個人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
上智者珍惜時間和生命,肯定懂得如何擇友,
中人和下愚者往往只交青梅竹馬或者吃喝玩樂的朋友,
所以交友的運氣非常重要。
對中人來說,擇友和交友的運氣和抉擇肯定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 (北宋。呂希哲)

上智者亦有青梅竹馬、同窗或同袍,
他們亦難以抵擋這些人的背叛所產生的傷害,所以他們會說:

May  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I  can  defend  myself  from  my  enemies.
( Voltaire )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追求真理,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交朋友,必然會遇上困擾,
因為真正熱愛思考、熱愛真理的人並不多。
不過這類人只要懂得最緊要是和「道」在一起,
接受先哲前賢的教導,沒有同道中人絕對不是問題。

It  is  a  self-flattering  contradiction,
that  wise  men  despise  the  opinion  of  fools,
and  yet  are  proud  of  having  their  esteem.
( Marquess of Halifax )

Nobody  realizes  that  some  people
expend  tremendous  energy  merely  to  be  normal.
( Albert  Camus )

所以有多方面興趣而又智力偏高的人,
為了有朋友傾談,又為了避免出現自己貶值的情況,
除了需要結交和自己每種興趣相同的朋友之外,
亦需要高攀智者,以提升自己的質素。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二)

一般來說,擁戴批判精神的人最容易和青年人做朋友,
正如聖經所說,上天國的,可能都是兒童和青年人。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
    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 19:14》
明代李贄有相同的看法: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說》(李贄)
李贄完全呼應了孟子的說法,並且說得更清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赤子之心就是人的良知,在人的心靈之中,
所以不失赤子之心者就是一個回歸心靈的人,
就是孟子口中的大人。
擁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認為,只有那些熱愛思考,
努力不懈地降低個人的愚昧和無知,對真理謙卑的人,

不論思考能力去到甚麼程度,我們都十分尊敬。

擁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明白:
一百個替我們理髮或洗頭的人,
可能只有一位喜歡哲學或批判思維,
這種現象根本沒有甚麼問題。

我們尊敬他們的技能,更加可以尊敬他們的細心和好學,
但不一定表示我們要同時接納他們的腦袋。
只有虛偽的人才會說:
在治學態度和思考能力上,我們沒有階級觀念!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明白日積月累而產生的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
它們力量和作用絕對不可忽視。
儒家的「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佛陀的「遠避愚痴者、親近智慧人」,
佛家的「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

就是將人際關係分類,並且用人格和腦袋來將人劃分階級。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The  wise  are  instructed  by  reason,
average  minds  by  experience,
the  stupid  by  necessity  and 
the  brute  by  instinct.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亦明白,
只有那些年齡不輕而依然肯求進步的人,
我們才能夠  criticize  lovingly
至於那些年齡不輕的人之中,
有幾類都十分討厭任何方式的批判:
1.  在社會上拼搏過,智力不高但有點自負的人;
2.  那些擁有強大影響力,相當自負的人;
3.  學歷不高,但有少許成功,自卑變自大,
認為自己有實戰經驗,看不起所有讀書人的人;
4. 道貌岸然、自我感覺良好,不認為自己還需要學習的人。
這些擁有「紅褲仔思維」的人往往鄙薄思考,討厭批判。
Don’t  dream  that  you  can  criticize  them  lovingly

社會上不少人渴求別人的「讚賞」,
在現代人的交友網絡中稱為「讚好like
令「讚好」成為了一種賄賂的手法 
mental  bribery
有不少人常常被人一讚就受騙,做牛做馬,
[其中當然包括老師用貼紙鼓勵學生學習低層次的知識。]
所謂
馬[]到功成就是這個意思。
亦有不少人在某一方面頗為能幹,
一向習慣了被人讚好,於是喪失了接受批評的能力!
這兩類人除了經不起批判之外,亦難以抵禦逆境的挑戰。

就是因為有這一些人,
所以部份管理階層會「過度利用」手下渴求讚好的心態,
甚至扮演慈祥及和藹可親的長輩角色,
叫愚蠢良善的年青人替他們賣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