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閱讀》(一)

談哲學,當然不能夠不涉及「思考和閱讀」。
閱讀的目的大致上有五種:
1.  求知識。
2.  求娛樂。
3.  應付考試。
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和志同道合者交流。

古代書籍不多,出書成本太貴,書價昂貴,
所以能夠成書的,多數是一本好書。
書籍少,所以有機會讀書的人不多,
讀書的人不多,有學問的人也就更為罕有,

所以有機會讀書而又有學問的山谷道人說:

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
    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黃庭堅 1045-1105)

現代則由於劣書太多,時間太少,
而讀書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
如果我們一生人花在讀書方面的時間有限的話,
那麼就不要浪費時間在劣書之上,
為了珍惜光陰,選擇好書閱讀十分重要。

好書,可以稱為「菁英書」。
寫得好的,讀起來如沐春風,令人如癡如醉。
至於內容重要的經典,但寫得不夠好,不夠清晰的,
就需要很多精神來消化,或者需要同時看導讀本,
那些思考能力不足,但又好大喜功,好高騖遠,
意圖囫圇吞棗,好向人誇耀的人,
隨時會消化不良,出現反胃,甚至厭食的徵狀。
然而有時問題卻是出於作者身上,
有些作者目的不是溝通,而且思考亦不夠謹慎,
所以往往會運用晦澀的詞彙和概念,
無論一般讀者如何用功亦不得其解,
只有高手才能夠發現其中的錯漏和破綻。

年代久遠的典籍,尤其是佛經,甚至需要翻譯和導讀!
學習必須的知識的課本,寫得如何,亦作同斷。

If  we  believe  that  we  are  what  we  read,
then  our  question  is  what  kind  of  books

at  various  stages  of  our  lives  can  be  the
building  blocks  for  a  better  personal  future
as  well  as  a  better  social  future?
( Jason Ling )

Good  books,  like  good  friends,
are  few  and  chosen;
the  more  select,  the  more  enjoyable.
( Louisa May Alcot )

劣書,可以稱為「糟粕書」。
寫得好的,至少還有半點娛樂價值,
只是浪費了閣下的時間,沒有能力洗閣下的腦。
如果一本書連娛樂價值都沒有,實在不必讀,

千萬不要說「開卷有益」或者「書中自有黃金屋」,
千萬不要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因為讀劣書三日,便會立即智力下降,
不但頭腦變得蠢鈍,而且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然而有一種劣書,披著「菁英書」的皮,有名人推薦,
有強力的廣告宣傳,吸引那些怕執輸及一時衝動的購買者,
但內容則是向未曾經過思考訓練的人,
灌輸「似是而非、真假參半、甚至擁抱雙重標準」的概念。
閱讀這類劣書,浪費閣下的時間事小,替閣下洗腦事大!
只要每星期讀兩本這類劣書,一年就讀了一百零四本劣書;

小數怕長計,愚昧怕日積月累,
潛移默化一年之後,滿腦子就會充塞著似是而非,
半真半假,互相矛盾的概念,
思考被人牽著鼻子走,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自己的腦袋成為了別人的遊樂場,
自己的思考中重要的部份,甚至大部份,
其實是別人的思考,的確影響深遠,
所以讀劣書付出的代價非常鉅大!
當未曾經過思考訓練、判斷能力不足的人讀了這類劣書,
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借用了別人一流的腦袋,
其實他們只是借用了別人三四流腦袋!

讀書和交友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讀劣書不如不讀!

There  is  no  thief  like  a  bad  book.
( Italian proverb )

然而有娛樂價值的書,未必需要思考,未必利於思考,
未必能夠刺激起創意,反
之亦然!
有娛樂價值的書,是給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人看的,
往往只需要漫無目的、漫不經心的瀏覽  browsing
可以說只是閱,不是讀」,
但有娛樂價值的書,同樣可能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必須加以分析,才能夠判斷好壞;
需要思考的書,是給喜歡思考的人看的,
絕對沒法用散漫閱讀desultory  reading  的方式。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 Francis Bacon )

The  man  who  doesn’t  read  good  books  has  no
advantage  over  the  man  who  can’t  read  them.
( Mark Twain )

所以教育界的口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或者鼓勵「廣泛閱讀」──完全忽略了多讀書未必是好事,
其中關於閱讀習慣的所謂「良好」,所謂「廣泛閱讀」,
亦忽略了多讀好書才是正路。
高小及初中學生未必懂得如何判斷好書和劣書,
所以必須由老師去判斷。
至於高中學生,我們除了要求他們愛好閱讀之外,

亦必須要求他們懂得如何去閱讀,
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去閱讀之後,
就會懂得如何選擇好書來閱讀,對劣書棄之如敝屣。
可惜教學界很少會教導學生「如何去閱讀」,
只是將責任完全推卸在學生的身上。

中國人俗語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是指需要用到學問時就會遺憾讀得書少。
然而這句看來簡單說話卻蘊藏了複雜的內容。
所謂讀書,當然不可能是指讀死書,
因為讀死書的人不會懂得如何應用所學到的東西。
猶太人俗語說: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不過是個郵差。
說得好像一語中的,但其實同樣曖昧,有欠清晰。

」[閱讀/聽課/看電影] 和「」[辯論/批判],
就好像「愛」和「智慧」一樣,
是一個錢幣的兩面,缺一不能成大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信焉!

:是指學了之後未有經過消化,
讓別人輕而易舉地操縱自己的思想,
不但個人毫無得益,而且容易受騙。
:是指胡思亂想,不向巨人學習,
既不懂得批判,又不做實驗,又不親身實踐,
不論是對做人還是對做學問來說,都是危險的。

所以哲學家會這樣說:
「如果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如何去閱讀,
    不懂得如何選擇菁英書籍來讀,
    即使讀萬卷書也只不過是個半桶水的書呆子,
    不但思想往往會被別人操控,而且失去創意;
    即使行萬里路也只不過是個走馬看花的旅客。」

沒有品味,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去蕪存菁,食古不化,
滿肚子曖昧名詞和概念,甚至充斥著垃圾的「飽學之士」,
古已有之,稱為「冬烘先生」。

美國哲學家 Mortimer Adler 曾經寫了一本書
《How to Read a Book》教導人讀書的方法。
挑選了一本好書之後,他將閱讀分為四個階段,
我們不妨借用他的分類法:

第一階段是略讀elementary  reading
粗略瀏覽,看看前言/序 Preface/Forword,
目錄 Contents,簡介 Introduction,別人的推薦,
看看是否看得懂書本中的字句。

第二階段是察讀inspectional  reading
有系統地檢視,判斷書本的寫作方式,行文是否暢達,
判斷書本的類型、組織、深度和內容。

第三階段是精讀analytical  reading
通過「審問、慎思、明辨」的功夫,了解書本的內容,
了解作者的立場,論據,思考能力,揣摩作者的動機,

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與作者對話。
第四階段是通讀syntopical  reading
完全消化整部書之後,和其他同類書籍的說法比較,
觸類旁通,並歸納出自己的結論。

為求知識而閱讀,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靠背誦而得到「記憶的知識」,
如果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運用的話,就會忘掉;
另一類是靠思考而得到「理解和欣賞的知識」,
而由於理解和欣賞,如果再加以分析和整理,
這些知識亦容易記憶。

利於思考的書對很多不喜歡思考的人來說,
完全沒有娛樂價值,
如果被迫閱讀而又沒有人指導,亦不容易消化。
即使喜歡閱讀的人,亦並不表示他一定喜歡思考,
得看讀一些甚麼類型的書,
但廣泛的閱讀肯定有利於思考。

喜歡閱讀和思考,亦並不表示一定喜歡深刻思考,
亦得看讀一些甚麼類型的書,
及讀書的人是否有鍥而不捨、熱愛追求真理的精神。
換言之,讀書的人多了,只不過是文憑會印多了,
並不表示「讀得書」的人也多了。

從閱讀的角度來看,下面三句敘述都可以說是真理,
但不懂得思考的人只懂得沾沾自喜地欣賞第一句:
1.  Reading  can  seriously  damage  your  ignorance.
2.  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can  seriously  damage
your  judgement,  provide  false  knowledge/misinformation
and  create  ignorance  at  a  higher  level.
3.  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can  seriously  damage
the  freedom  of  your  mind  because  it  allows
your  mind  to  be  the  playground  of  terminologies
and  concepts  created  by  other  people.

決志做學問的人,只有五位老師:
1.  明師。
2.  閱讀喜歡深刻思考的人的著作。
3.  以自然界為師。[所以必須觀察和做實驗。]
4.  一顆經過刻苦訓練,有能力思考的頭腦。
5.  信仰:願意將追求真理置諸個人面子之上。

Celtic  Woman《You  Raise  Me  Up》

讀書和觀察,只不過是腦部在飲食,
思考,才是腦部在運動;
批判、深刻、鍥而不捨地去思考,
不但是腦部在運動,更是腦部在消化,進行吸收與排泄,
將外界的知識和智慧,變成自己的學問和智慧。
換句話說,就是腦部在去蕪存菁!

The  mind  is  like  the  stomach.
It  is  not  how  much  you  put  into  it  that  counts,
but  how  much  it  digests.
( Albert Jay Nock )

立志追求真理的人,就必須堅持思考;
堅持思考,就必須向難度挑戰!
所以好學和好思的人,在學和思之上不會好逸惡勞,
會懂得對真理謙卑,會懂得自我批判,
不會變成迂腐的讀書人,不會變成道貌岸然的半君子或偽君子。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 Publilius Syrus )

學而不思,不做實驗,不去實踐,就會成為迂腐的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會越讀越蠢:
「讀書人便蠢,多讀更蠢。
    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
《四書正誤》(明末清初。顏元)
「千餘年來,率天下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
    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為之也!」
《朱子語類評》(明末清初。顏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