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命》(五)

[ 正命和非正命 ]

朱熹認為命有兩種:一種是貧富、貴賤、死生、壽夭,
一種是清濁、偏正、智愚、賢不肖。一種屬氣,一種屬理。」
《朱子語類‧卷四》
前者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運,
而後者其實部份屬於命運,
部份則是前生帶下來的心靈素質。
命理學可以從命盤中看到心靈素質的蹤跡,
但心靈素質並非命理學研究的範疇。

「造命」是指「創造生命歷程」,是指培育心靈;
「造命」是指改變運,而不是指改變命。
生命歷程既可以造好,亦可以造壞,
孟子的正命和非正命就是指出這一點。

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盡心。上篇》(孟子)

註:巖墻,即危墻之將覆將塌者。桎梏,所以拘罪人者。
桎梏而死,即犯罪而死。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
孟子的意思是「造命」要造「正命」,
這就是「順受其正」的意思:
首先要知命,
其次是不做愚蠢人,不立乎巖牆之下
再其次是要盡其道,要做好的抉擇。
孟子這種「造命」的方法,
就解決了「命贏運輸」的困擾,成為勝利者。

行善積德,是一種盡其道的方法,
在佛教的修行來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行善積德可以改變命運,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說法,
命理界常常提及的了凡四訓」,
就是典型行善積德改變命運的例子。
然而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行善積德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只能夠揣測這個可能性:
心中常存善念的人,會得到靈界的照顧,
    遇險遇事時往往大事化小事,或者甚至逢凶化吉。」

命不能改,運卻可以改,
改變價值觀,改變心態,改變性格,
日積月累,自然能改變後天的運。
但如果心沒有改變,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多少運,依然存疑。
命運和道德的關係畢竟不是命理學家研究的範疇。
命理學家不能夠肯定「善有善報」和「惡有惡報」。

Misfortune  does  not  always  wait  on  vice;
nor  is  success  the  constant  guest  of  virtue.
( William Havard )

另一種盡其道的方法是恪守人格。
不求個人的功利,不在乎是否能夠得到豐富的獎賞,
不計較成效的多寡,不介意命運的折磨,
不在乎是否能夠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能,
決意把愛和喜悅帶給這個世界,減少減輕人間的苦楚。
行善積德,從來都不會視為一種交易。
這也是「順受其正」!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滕文公下。第二章》(孟子)

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
    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
    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慼。
    瑤台夏屋,不能悅其神,土室編蓬,未足憂其慮。
    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
    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辯命論》(劉峻)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們「順受其正」,
從不「坐以待命」,而是積極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修養。
「士可殺,不可辱」,
「命運可以崎嶇,但是人格絕對不可以貶值」,
人類即使做不成命運的主宰,也要做人格和心靈的舵手,
這就是聖人的心態。
命運和死亡,在聖人面前,難以驕傲。

自古以來,讀書人大致上有五種造命的方法:
1.  從政,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  著書立說,克己修行,以生命影響生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3.  隱居,歸園田居,閒[閑]。
4.  教學。
5.  做奉承者/諂媚者。
有些人奉承掌權者,有些人奉承富人,有些人奉承名人;
有些低手就厚顏無恥地赤裸裸奉承,
有些高手例如莎士比亞,就挖空心思來奉承;
他們都明白遇上一個喜歡奉承,讓自己能夠得益的人,
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有些文人則互相奉承,一齊搵食,不一定會文人相輕;
有些現代人更會奉承學生,作為一種投資。
盧梭甚至認為奉承來自早期的教育,遍及學校內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