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命》(二)

「宿命範圍」之外,當然不能夠「造命」。
雖然「宿命範圍」之內我們不知道業力如何插手,
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宿命範圍」之內,
就是自己的管轄範圍,就是個人「造命」的空間,
可以完全自由地去創造,盡情地去發揮。

正如前述,能夠「知命」和「安命」的人,
才可以有效地去「造命」。
「知命」,才可以知道個人的天賦和限制,
「安命」,才可以知坦然接受業力的安排。

至於「造命」,要改變「生命歷程」,就要懂得利用後天之變數,
知道甚麼可以改變,甚麼不可以改變。一般來說,只有三個方法:

1.  比較容易的就是懂得如何去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大、中、小環境

人的命運,就好像一顆種子,落在適合的環境,才能夠有好的發展。
這個環境,包括出生的時代、出生的國家、政治環境、社會環境、
地理環境、家庭環境、人際關係環境等等各式各樣命理以外的因素。

如果可以得到高人指點,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就掌握自己的命盤,
就能夠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每一個十字路口及每一個轉捩點,
作出有利、明智及正確的人生抉擇,就是最好的人生規劃。

[ 家居環境 ]

人雖然沒法控制自己身處的時代,
但是可以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優良的環境,對人的「造命」有關鍵性的影響。
所以聰慧的孟母,有三遷之舉!
家居環境可以說是涉及社會風氣,也可以說是涉及風水,
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人傑地靈」就是這個意思。

[ 社會地理環境 ]

改變大環境,當然包括移民在內。
一般來說,紫微斗數遷移宮吉利者,
可以選擇移民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必須考慮移民的國家,
是否特別獎勵命造命盤中所顯示的潛能和長處。
這就是為何從五十年代開始,不計戰亂的因素,
大部份科學家都往美國跑!

[ 職業環境 ]

有些人喜歡從事帶有欺騙性或不公正的行業,
因為薪酬較高或者更因為可以弄權。
他們的解釋是你不做也有別人做,
而且在發財之後才立品也不遲,
於是他們在奴才和騙子群中找到了認同感。
但這個不一定是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世界上無數的人,容許職業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如果信因果的話,他們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尋找職業的好方法,
就是從個人的命盤之發掘適合的工作。
最好便是能夠從命盤最佳的宮位去著手,
去做與該宮位有關的事情。

[ 人際關係環境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個人的「運」會受關係密切的人所影響。
因此如果想改變運程的話,宜慎選配偶,擇年生育兒女,
慎交長輩,慎選手下,慎選朋友,慎選職業。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有時我們生命中最需要的就是換過一班朋友,
因為朋友極度影響我們心靈的狀況和處境。
如果我們還未有能力判斷灰色地帶中的善惡,
孤單,其實遠勝於和半好半壞的朋友結交,
離開了這些朋友之後,往往好的事情就開始出現。
然而,如果我們不痛下功夫去提昇自己的心靈質素,
依然選擇徘徊在中性循環之中,追逐「名、利、權」,
喜歡讓人數來決定真,並且美其名曰民主和互相尊重,

那麼,即使我們換過一班朋友,其實不能改變多少,
因為新的朋友可能也是同一循環之中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物以類聚,類聚之後能夠加強  gene  expression
在基因研究方面己見曙光。
UCLA 研究人員  Steve  Cole  發現
「群體聯繫」對基因表達有無可置疑的強大影響力。
筆者相信未來在 epigenetics 方面的研究會證明這四點。

You  can’t  change  your  genes.
But  if  we’re  even  half  right  about  all  this,
you  can  change  the  way  your  genes  behave
──which  is  almost  the same  thing.  By
adjusting  your  environment  you  can  adjust
your  gene  activity.  That’s  what  we’re  doing
as  we  move  through  life.  We’re  constantly
trying  to  hunt  down  that  sweet  spot

between  too  much  challenge  and  too  little.
( Steve Cole )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明白潛移默化的力量耳濡目染的作用
我們知道:
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我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如果我們想像鷹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那麼我們除了要選擇和鷹一起飛翔之外,
還要在飛翔之前放下所有阻止我們飛翔的心理負擔。

如果我們想出類拔萃,就要懂得如何判斷優秀,
然後選擇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向他們請益。
我們明白即使我們沒有上進的心,也不要每況愈下;
如果我們恐懼懷疑,恐懼批判,重視權威,
讓掌權者、有名氣的人或者傳播媒介代替我們思考,

我們就會每況愈下,越來越蠢,只懂得看表面的假象,
不懂得判斷甚麼才是真正的「善良、仁愛、喜樂、和平」,
換言之,我們失去了判斷優秀的能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