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話連篇的余澹富》(一)

自從發現精英心理學家余澹富肺話連篇之後,
唯恐太多人對余澹富同樣賞識,爭先恐後入門,
到時即使程門立雪也插足難入,所以立即拜他為師。
以下余澹富替我上的
第一課,和各位一起分享:

[從勵志專家的說話中尋找真理]

余澹富說:
很多人都不喜歡哲學思考,
因為懶得思考或者覺得哲學思考不切實際,
於是說話內容好像很實際的勵志專家就有了市場。
不少高明的勵志專家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在獨立思考,
而並非他們代替我們思考。
由於不少勵志專家從未受過哲學思考的訓練,
不懂得有許多真理其實是頗為隱蔽的,
或者應用時有特殊的條件,必須注意應用範疇,

所以往往不自覺地成為了高級語言偽術專家。

其實下棋的人都明白,即使之前行對了數百步,
如果其後行錯了一步,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結果輸了。
這種現象除了顯示出謹慎的重要性之外,
還說明了任何細微的部份都可能影響全局。
接受過科學訓練的人更加會明白這個道理:
懂得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人很多,
但真正懂得思考甚麼時候差之毫釐不要緊,
甚麼時候差之毫釐會產生嚴重後果的人並不多。
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其實很少,
大部份的真理都是有應用的範圍的。
如果不談應用的範疇就接受兼輸出,
以為說話充滿了正能量,
往往成為了另一種洗腦,甚至可能好心做壞事。
就好像不少假裝仁慈的勵志人士告訴我們:
人類之間的基因有 99.5% 完全相同,
所以孩子們之間的學習能力其實分別不大,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學習方法不同而已。
也許人與人之間分別,就在於那小數後的第二位,
關鍵就在於那 0.01% 至 0.09% 的不同!
的確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When  we  share  other  people’s  sayings  uncritically,
usually  there  is  a  loss  of  wisdom.

余澹富說:
不少勵志專家和我們的朋友一樣,
是從善良的出發點起步,
把他們看來覺得像真理的東西拿出來「分享」,
雖然未至於以訛傳訛,
但在語言偽術流行的今天,
在喜歡追求半桶水真理的心態之下,
在資訊和知識膨脹,但重視知識多於思考的時代,
不但對對年青人有不良的影響,
亦容易鞏固中年人思想上的頑固。
至於這一些朋友是真正的善良還是曖昧的善良,
只要閣下批判一下他們「分享」的「真理」,
從他們的反應一看,就立即水落石出!
不論他們回應,如何回應,或者不回應,
我們都可以揣摩出一些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心態。

余澹富開始舉例:
不少勵志的人都喜歡鼓勵人將問題或危機轉為契機,
換言之,就是
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Turn  your  stumbling  blocks  into  stepping  stones.

首次接觸這句金句,當然覺得是金碧輝煌,極具創意。
唯一的弱點是:
1.  並不是所有絆腳石都這麼容易地現身在你的眼前。
2.  最初以為是踏腳石,多年後才發覺竟然是有後著的絆腳石。
3.  有不少重大的絆腳石極為隱蔽,往往埋伏在水深之處。
4.  你未必有能力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是否能夠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完全視乎當事人當下的能力、勇氣和智慧!
所以這句金句其實和「預先在青少年時培育智慧」,
中年時努力追求智慧,累積經驗」及「常常請教高明
息息相關,不可分割。

舉例言之,一位品性善良,非常謙虛,
但還未學懂對真理謙卑,思考能力不足的老師,
在我們的青少年期可能是一塊美好的踏腳石,
但如果我們想追求進一步的智慧,
我們也許需要鼓起勇氣,再花上數年時間,
努力以赴,洗掉很多先入為主,
已經潛移默化、根深柢固的「半桶水思考」,
對並非屬於最尖端百分之一的精英來說,難度相當高。
站在失敗或放棄者的角度來看,
最初的踏腳石,變成了現在的絆腳石!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一旦撞了板,碰釘子之後,絆腳石就證明了它的功效,
而當事人得到的就是「經歷」。
至於當事人能否將「經歷」變成「經驗」,
不會犯上同樣的錯誤,完全視乎事情的複雜程度,
及對參與者智慧的要求,所以「努力追求智慧」無可避免!
如果當事人力有不逮,沒有能力從事件中學到教訓,
那麼之前的失敗就不會變為「成功之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