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六)

  要從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

有足夠智慧的人會認為,挫折只不過是預繳的學費而已!
但預繳了學費之後,最多可以學到多少東西,就視乎個人的智慧,
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在同一經歷之中,汲取到同等的經驗。

Without  humility  and  wisdom,  we  usually
experience  far  more  and  learn  far  less  from
a  particular  event  because  it  is  beyond  our
capacity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Without  
humility  and  wisdom,  we  are  bound
to  let  our  experience  pass  by  without  giving
much  thought  to  it.  Only  with  humility  and
wisdom  are  we  able  to  learn  fast  and  deep
from  our  own  experience  as  well  as  from
somebody  else’s  experience.  It  seems  that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rarest  gifts  of  genius,  attained  by  humble
folks  only  through  long  and  arduous  training.

來自老子的中國傳統智慧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所以我們難以預先估計一件發生了的事情究竟是帶來好運還是懷運!

We  do  not  know  what  is  really  good  or  bad  fortune.
( Jean-Jacques Rousseau )

Truly  it  is  an  evil  to  be  full  of  faults;  but  it  is
a  still  greater  evil  to  be  full  of  them  and  to  be
unwilling  to  recognize  them,  since  that  is  to
add  the  further  fault  of  a  voluntary  illusion.
( Blaise Pascal )

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許多時表面上不幸或倒楣的事,往往有其正面的意義存在。
從攀山者的角度來看,
生命中的每一個經驗都有重覆反思的價值,
但由於智慧不足,有時需要很久很久之後,
我們才會領悟箇中之道理。
換言之,要看出經歷正面的意義需要智慧,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要虛心地請教有智慧的人,
因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節省了我們很多時間。
如果沒有機會碰上有智慧的人,
我們還有通過閱讀接觸古哲聖賢的機會,站在他們的肩膀上,
看得更高和更遠。

《經驗》(五)

People  are  information-rich  and  theory-poor.
If  you  can  give  them  a  way  of
organizing  their  experience,
then  their  minds  are  wide  open.
( Malcolm Gladwell )

千萬不要輕視「概念/思考架構」!
試用一個簡單的「概念/思考架構」為例:
一件東西至少可以有五種價值,
1.  實用的價值。
2.  美觀/藝術的價值。
3.  歷史的價值。
4.  虛榮的價值。
5.  包裝增添的價值。
這個簡單的思考架構就能夠幫助我們去分析一件東西的價值。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許多時表面上不幸或倒楣的事,往往有其正面的意義存在,
然而有時要很久很久之後你才會領悟到其中的意義。
智慧高的人所需要的時間也許會短一些,
當然亦有人終其一生都不能領悟挫折中的深層教訓。
事件發生時,當初也許你會認為是遇人不淑」,
其後也許發現這些不淑的人原來是你的貴人。
筆者尊稱這種貴人為「不淑的貴人」。
當個人的智慧增長之後,重新思考以往的經歷,
有時會得到嶄新或更深入的領悟。

The  trouble  with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s
that  you  never  graduate.
( Doug Larson )

Few  people  ever  scratch  the  surface,
much  less  exhaust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When  you  have  really  exhausted  an  experience
you  always  reverence  and  love  it.
( Albert Camus )

也不要認為情緒和憤怒一定是壞的,
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愛,就是正面的情緒,
不樂觀,不悲觀,擁抱如是觀,就是正面的情緒,
而對罪惡的憤怒就是一種正能量。

Every  bad  feeling  is  potential  energy
toward  a  more  right  way  of  being
if  you  give  it  space  to  move  toward  its  rightness.
( Eugene Gendlin )

但要從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談何容易,
因為所需要的智慧絕對不低!
那些自誇沒有閒暇去反思過去的事情和所得到的經驗的人,

一定不會是最有智慧的人。
要想從自己及別人的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
需要判斷真偽、需要判斷好壞、需要判斷善惡、需要判斷得失,
少一點智慧都難以做得到!
這就是為何「教育education 非常重要。
[筆者按:「教育」不同「教書schooling!]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I  finally  learned  that
within  me  there  lay  an  invincible  summer.
( Albert Camus )

Post-traumatic  growth  or  vicarious  learning
from  other  people’s  trauma  first  requires
rediscovery  and  reconnection  with  the  soul
followed  by  a  pursuit  of  wisdom.
( Jason Ling )

最理想的狀況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
都把個人以往的經驗和知識重新檢視、重新思考、重新批判,
因為總會有新的得著、新的體會,
將來遇上類似的情況時,總會處理得更好!
所以別太爽快地說忘記背後,努力向前這句話。

Exhaust  all  your  experiences!

經歷 → 判斷、情緒、思考 → 認知、經驗 →
重新檢視、思考、批判、實踐 → 提升認知及經驗 →
遇上類似情況時的反應或行為。
1.  動機善良、有足夠智慧時的行為 → 善行
2.  動機不良時的行為 → 惡行
3.  動機不良,但人算不如天算時的行為 → 善行
4.  動機善良、沒有足夠智慧時的行為 → 可善可惡

然而要從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談何容易!
舉例言之,一件事情往往不一定簡單易做,
所以一個人要成就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往往需要兩大要素:
1.  外界因素天時、地利、人和
2.  內在因素個人的思考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
     個人是否具備該件事情所需要的才華,
     成就這件事情所採取的方法是否正確,
     勇氣,毅力,運氣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