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三)

[ 來自聆聽死亡的啟示 ]

93《生命的意義》(三)a

How  can  we  find  meanings in  our  lives  that  the
inevitable  death  awaiting  us  does  not  destroy?

  I 」從出生開始,除了要掙扎生存  survival  之外,
就必須面對至少三個課題:
1.  工作  What  kind  of  work  should  I  choose?
2.  生活  How  should  I  live  my  life?
3.  死亡  How  am  I  going  to  face  my  death?
果不希望人生差不多是由工作走向死亡,
如果想認真地生活,就必須嘗試去認識「  I 
想完全透徹地認識「  I 除了自我批判之外,
還需要面對「死亡」和思考「死亡」這個課題。

Learning  how  to  live  takes  a  whole  life,
and,  which  may  surprise  you  more,
it  takes  a  whole  life  to  learn  how  to  die.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The  real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life  exists  after  death.
The  real  question  is  whether  you  are  alive  before  death.
( Osho )

生與死都是無法阻擋的,
    我們只能享受這兩者間的一段時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將襯托出生命的光彩。」
( George  Santayana )

即使死亡不容易瞭解,
但死亡這個事實卻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刺激我們去反思「時間」和「生命」的寶貴,
甚至鼓勵喜歡思考的人去反思「生命的意義」。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事實上生與死是共同存在的概念,
我們同樣可以說:「未知死,焉知生?」
未嘗思考過死這個課題,焉知應如何生?

首先,別理會死亡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別理會是否有輪迴,面對世上「死亡」這個課題,
我們至少可以指出四個觀察到的現象:
  死亡無可避免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
The  only  two  true  facts  in  life  are
that  you  were  born  one  day
and  that  you  will  die  some  day.
( Fernando Parrado )
  死亡現象是短暫的
除了出生後就夭折的嬰孩外,
相對整個生命來說,死亡的現象依然是短暫的;
部份的死亡甚至往往只是剎那間的事
  死亡隨時都可能發生
No  one  can  confidently  say  that
he  will  still  be  living  tomorrow.
( Euripides )
年青時,即使我們口裡常常說光陰似箭,
我們往往以為死亡是很遙遠的事,
直到同輩之中有人英年早逝!
曹植的感嘆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
依然是指五六十歲以後,人隨時都有可能會死亡,
但中國傳統智慧指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卻是要指出即使是年輕人,英年早逝隨時都可能發生,
未必需要經過老和病的階段──這就是佛家「無常」的概念。

When  I  was  nineteen  I  thought  I  was  immortal.
I  thought  I  would  live  forever.
A  terrible  accident  brought  a  new  perspective
to  my  life  and  the  way  I  lived  thereafter.
( Fernando Parrado )

You  are  living  as  if  destined  to  live  for  ever;
your  own  frailty  never  occurs  to  you;  you  don’t
notice  how  much  time  has  already  passed,
but  squander  it  as  though  you  had  a  full  and
overflowing  supply──though  all  the  while  that
very  day  which  you  are  devoting  to  somebody
or  something  may  be  your  last.  You  act  like  
mortals  in  all  that  you  fear,  and  like  immortals
in  all  that  you  desire…How  late  it  is  to  begin
really  to  live  just  when  life  must  end!  How 
stupid  to  forget  our  mortality,  and  put  off
sensible  plans  to  our  fiftieth  and  sixtieth  years,

aiming  to  begin  life  from  a  point  at  which
few  have  arrived!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只有智者才會懂得不再浪費光陰,並且每天為自己的生存感恩!

It  is  not  that  we  have  a  short  time  to  live,  but
that  we  waste  a  lot  of  it.  Life  is  long  enough,  and
a  sufficiently  generous  amount  has  been  given  to
us  for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f  it  were  all  well  
invested.  But  when  it  is  wasted  in  heedless  luxury
and  spent  on  no  good  activity,  we  are  forced  at  last
by  death’s  final  constraint  to  realize  that  it  has
passed  away  before  we  knew  it  was  passing.  So  it  is:
we  are  not  given  a  short  life  but  we  make  it  short,
and  we  are  not  ill-supplied  but  wasteful  of  it…
Life  is  long  if  you  know  how  to  use  it.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
除了那些自殺的人之外,沒有人能夠選擇自己如何死,
也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何時死。
  死亡在各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1.  死亡的方式。
2.  垂死者彌留的時間。
3.  垂死者所受的身心痛苦。
4.  垂死者面對死亡的心態。

參考:《命運‧公平》(上)

雖然別人的死亡常常會發生在我們的左右,
但對於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死亡,
我們往往裝作看不見或者裝作不在乎。
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死亡的現象是短暫的,
而對一般人來說,在時光飛逝之中,
死亡往往是慢條斯理地在衰老之後蒞臨,
只有小部份人才會碰上突如其來的災厄。
死亡應該是似近還遠,我們喜歡告訴自己:
死亡這回事,別人近,自己遠!

上星期他們死了,但前天我們還好好地活著,
昨天我們還好好地活著,今天我們還好好地活著,
所以我們相信明天和後天,我們應該還會好好地活著。
個人的死亡,也許是很遙遠的事。活著就是快樂!
這種思考方式就好像羅素所說的雞的思考方式」:
「那位善良的農夫以前每天都會給我食物,
    所以他今天也應該會給我食物。」
牠完全不知道今天是聖誕節對牠的意義是甚麼!

社會對追求道、真理、智慧的輕視,
容易產生真假混雜的意識形態,
再加上青少年期欠缺有關人生思考方法的鍛煉,
於是一般人經過中年期日日如是的「忙碌」生活,
重重覆覆地和庸俗者一起參與「培訓」之後,
就會形成了一種理直氣壯、難以打破,
傾向於「思考懶惰」,接受半桶水思考的壞習慣,
不但接受了傳播媒介、平庸老師及掌權者的洗腦,
不但隨波逐流,接受了「以人數決定真理」的規則,
而且往往沒有留下餘暇讓自己好好地去思考:
死亡對個人的啟示和意義」。
也許我們甚至會認為思考「死亡的啟示和意義」

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是消極的行為,並不可取!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
懶於思考,遲早需要付出代價!
例如開始習慣對生活逆來順受,放棄反叛和創新,
例如對死亡越來越恐懼,越來越逃避面對。

儘管一般人都知道自己終會一死,
但面對死亡的思考,我們也許會告訴自己:
1.  思考死亡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2.  思考死亡的啟示是浪費時間。
3.  自己還年輕,死亡的或然率應該很小。
4.  到五十歲才去思考死亡應該還未遲罷。
5.  做人難得糊塗,到面對死亡時才去想罷。

Men  dislike  being  awakened  from  their  death  in  life.
( T.S. Eliot )

生命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
年輕時也許覺得長,覺得死亡好像是太遙遠的事;
知天命之後也許覺得很短,幾十年一恍而過,
但當我們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陸續離開的時候,
我們就明白個人的死亡已經越來越接近。

死亡即使並沒有立即降臨在我們的身上,
但其實可以非常接近,因為死亡往往不請自來,
可以在沒有任何預告之下突然蒞臨,
懶理閣下的年齡,懶理閣下的健康狀況。
今天,隨時有可能是你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
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誰知道?
除了嚴重的天災、人禍、飛來橫禍、突如其來的疾病…等等,
可以令我們的生命在瞬息之間縮短、英年早逝之外,
更有感情的困擾及來自父母、同儕及社會的壓力,
都可以令智慧不足的年青人草率地處理他們的生命,
所以對年青人來說,死亡不一定是遙遠的事。
死神的眷顧,絕對和閣下的年齡無關!

正如佛教龍樹菩薩指出:
我們活在數千種的死緣當中。生命如同風中殘燭。
    生命的燭火易被十方死風而吹熄。」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誰人能夠保證自己明天還會活著?
認為「死亡未必會偏偏選中我」也許未必是一種幻想,
但亦只不過是一種或然率式的肯定!
有多少在生命無常之中不幸死亡的人,
在死前的一天,會想到明天就是自己生命中最後的一天?
雖然  Elton  John  的名曲《 Candle  In  The  Wind 》
沒有龍樹菩薩這般境界,
但若僅僅用歌名來形容生命的境況,則甚為貼切。
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無常,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課題!

關於死亡,香港半桶水的專家懂得教我們如何去應付:
我們不會回答假設性問題。」
半桶水的勵志專家喜歡告訴我們:
身在福中珍惜福、享受福,才是正面思維;
思考死亡,是負面思維!

It’s  not  that  I’m  afraid  to  die,
I  just  don’t  want  to  be  there  when  it  happens.
( Woody Allen )

衍陽法師
以知道怎樣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j4VOuqCo7w

人生無常,當下最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