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三)

[「無知」和資訊泛濫 ]

資訊不一定是知識;能夠證實的資訊,才是知識。
關於資訊的評論,只是「意見」,不一定是知識。
關於資訊的解釋,只是「假說」或者「推測」,
即使出自專家的口,亦未必能夠成為「理論」。

資訊爆炸的時代,必然出現資訊的篩選,
但誰決定甚麼資訊重要,甚麼資訊不重要?

我們見到多種現象:

   在互聯網及可以拍照的手機還未流行的年代,
控制資訊傳播的媒體採取某種立場,
主動地篩選「敏感」資訊,以保護國家或某大集團的利益。

Cultural  legacies  are  powerful  forces.
They  have  deep  roots  and  long  lives.
They  persis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virtually  intact,  even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that  spawned  them  have  vanished,  and
they  play  such  a  role  in  direc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at  we  cannot
make  sense  of  our  world  without  them.
( Malcolm Gladwell )

Whoever  controls  the  media,  the  images, 
controls  the  culture.
( Allen Ginsberg )

直到互聯網及可以拍照手機相繼蓬勃發展,
傳播媒介壟斷資訊的能力已經大幅度下降。
百花齊放的網絡世界和傳統傳播媒介平起平坐,
當網絡世界能夠回過頭來監察傳播媒介,
將會成為邁往民主的重要一步。

現時世界上根本沒有國際傳媒」,
只有一些自稱為「國際」的傳媒。
如果有政治中立的國家能夠成立一個
1. 全球參與,
2. 肯公開財政來源,
3, 有全球德高望重的評審人員參與,接受市民批判,肯公開認錯,
4. 用「多種語言來傳播及溝通」
的網絡世界,
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國際傳媒」,
並且遲早可以取代那個沒出息的「聯合國」。

   由於大部份傳播媒介的判斷力未夠班,
那些需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存的傳播媒介,
老闆和廣告商對它們的影響力,
必定遠遠超過市民對它們的影響力,
再加上有批判思維的精英市民遠遠少於愚昧的大多數,
所以由於傳媒支持「勢利」和「鼓吹消費」,
當一般市民「知道」某件他們買不起的名牌衣服,
標價是五萬元,
那麼市民到底是「知」還是「無知」?
是否傳媒「知」而市民「無知」?
「知道」價錢和「知道」傳媒的意識和心態是否同一樣的知?
「勢利」和「虛偽」是傳媒鼓吹出來的「普港潛價值」,
還是真正的「普港潛價值」?

The  most  important  service  rendered  by
the  press  and  the  magazines
is  that  of  educating  people
to  approach  printed  matter  with  distrust.
( Samuel Butler )

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但需要堅持內心的良知,
還需要有對外界及自我批判的思維,
不但需要自由的思想,還需要有高層次的思想,
不但需要有獨立的人格,
還需要有獨立於老闆、編輯和讀者喜好的人格。
這些新聞工作者往那裡找,值多少薪酬?
所謂「維護公眾知情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
如果沒有足夠有智慧、有正義感及獨立權力的新聞工作者,
只會是幾句口號。

但資訊的泛濫依然會困擾那些不懂得篩選資訊的人,
由於香港教育制度對批判思維的重視程度不足,
所以市民在這方面的訓練和能力亦不足,
他們沒有能力判斷在重大的事件之中,
甚麼資訊重要,甚麼資訊不重要。
結果就是老闆和編輯決定了那些是頭條新聞,
那些新聞要誇大或增加篇幅來處理,
排在那一版,標題如何寫,
那些新聞可以故意忽略,那些新聞要低調處理,
於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市民,
從此就失去了部份接收資訊的自由!

   由於資訊可以有誤導、操控公眾的目的,
不喜歡思考的人往往讓評論員牽著他們的鼻子走,
去注視評論員認為重要的資訊,
去跟隨評論員的價值觀來思考。

   不喜歡思考,傾向於讓情緒控制大腦的人,
往往主動篩選資訊,避開令他們情緒波動,
及他們不想看的資訊,
所以他們相信某方面的「無知」才可以令「心境安寧」。
不少勵志人士尤其喜歡曖昧的語言,
濫用  peace  of  mind  的意義。

《無知》(三)

   教育程度較低、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沒有信心的市民,
一般會用戴帽子的方法將傳播媒介分類,
認定看某一報章的人一定是中了某一報章的毒,
如果他們的想法有統計基礎,
可見大部份市民的確是「無知」;
如果他們的想法沒有統計基礎,那麼就證明了
他們是多麼的「無知」。
這樣的市民究竟佔了多少百分點,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愚蠢和無知是好兄弟]

愚蠢和無知是好兄弟,他們結伴而來,合作無間,同心同德。

一個人人緣不佳,不一定是因為工作能力超卓,
引來眾人妒忌,亦不一定是不懂得擦鞋。
一個人人緣不佳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天生愚蠢。
愚蠢,自然容易想法主觀及讓情緒左右思考;
愚蠢,自然不懂得抽象概念和信仰的價值;
愚蠢,自然不懂得「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愚蠢,自然不懂得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愚蠢,自然思考能力不足,誤以為度橋就是思考;
愚蠢,自然容易直言無諱,不知道何時要保持緘默;
愚蠢,自然不懂得談判和博弈時甚麼原則不能放棄;
愚蠢,自然會將底線定得低,低到可以放棄「人格」;
愚蠢,自然不懂得「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應用範疇;
愚蠢,自然會歡迎愚人類聚,不懂得「做事容易做人難」,
於是當這個「愚樂場」的其中一人一旦大權在握,
就自覺地位超然,膽大包天,漠視真理,自信可以操縱大局,
吸引並團結了一批面目猥瑣可憎,貪得無厭,喜歡橫行無忌,
光明正大地巧取豪奪、狗偷鼠竊之輩,
聯群結隊,四面樹敵,四圍點火,成群的行為都犯眾憎,
出現了「一蠢激起千尺浪,蠢蠢相護,敵我分明」的情況,
結果在思想自相矛盾之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Life  is  too  short
to  worry  about  trivial  matters,
to  waste  time  on  satisfying  wants, 
and  to  befriend  fools  or  hypocrites.
( Jason Ling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