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甚麼?》(七)

《智慧是甚麼?》(一) 至 (七) 這七篇文章,
只是開始觸及關於智慧的思考,
還未開始深入探討究竟「智慧是甚麼?」
因為在未開始討論之前,
我們必須先解決 [智力/智能] 是甚麼?
原因有三:
1. 「智力/智能」比較容易分類,
而且只需要每一分類給予一個貼切的定義,
然後提供一個量度的方法就大功告成。
心理學家在這一方面做了頗多的研究。
2.  某幾種分類、某種程度的「智力/智能」,
會是構成智慧的必需條件。
3.  其他分類的「智力/智能」未必和智慧有關。
擁有這些「智力/智能」的人也許會誤以為自己有智慧。

在討論 [智力/智能] 的前幾篇文章裡,
我們首先列出了三大「思考能力
──理性抽象思維創意思維──
因為它們對 [智力/智能] 和智慧都有關係。

其次我們必須明白,
無論是 [智力/智能] 或是智慧,
都需要善用「比較」,都需要追求完美。

[ 重視比較,超越比較 ]

無論是追求 [智力/智能] 或者是智慧,
都必須刻苦培養優秀的「思考能力」,
盡自己的能力去攀登思考的高峰。
那麼甚麼叫做優秀的「思考能力」?
當然是從「比較」開始,
這是所有讀過科學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所有標準都是從「比較」來確立的!
只有不懂科學的人才會叫人不要「比較」。
世間上所有人為或非人為的考試,
其實都是一種「比較」──
不是和人比較就是和一個標準比較,
甚至和人工智能電腦或者機械人比較。

When  you  talk  to  a  human  in  2035,  you’ll
be  talking  to  someone  that’s  a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intelligence.
( Ray Kurzweil )

然而由於人有不同的天賦才華,
不同的 [智力/智能] 組合,不同的智慧,
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的壽命長短,
不同的處理和運用時間的方法,
不同的長輩、朋友和擇師、擇友的方法,
甚至不同的運氣,
[註:運氣包括出生時的家庭環境,父母的人格,
長輩和兄弟姊妹是否對自己有利……]
所以「如何比較?」就成為一門學問:
一門高深的學問!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北宋。呂希哲)

從增加 [智力/智能] 或是智慧的角度來看,
從善用「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
1.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
必須用整個 [智力/智能] 組合來比較。
只要其中一項有過人之處,又何需自卑?

2.  不要只是懂得和同期出身的人比較。
這是狹隘的視野和想法。
3.  不是和一般人比較,而是和高手比較。
4.  不會忘記要和已故的高手比較。
5.  比較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贏,
可以是向一個高層次的標準學習。
6.  和絕頂高手比較,我們就會學習到「謙卑」,
而且明白到「謙虛」有時只不過是一種手段。

所以和高手攀比的意願,一定要重!
不是嫉妒,不是要贏高手,
而是向高手學習,同時欣賞高手的努力和成就,
而且在自己有少許成就時,
更要對人類精神文明作出貢獻,
試圖至少在某一小課題或範疇上青出於藍!
所以一定要高攀古今中外有智慧的巨人,
在未能夠青出於藍之前,以巨人為  role  models

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的意思。
當我們懂得謙卑,懂得抱著學習的心態時,
高手的強勢怎可能會嚇怕我們?

A  creative  man  is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achieve,  not  by  the  desire  to  beat  others.
( Ayn Rand )

參考:《我 ego》(三)  《名句導讀》(三)

[不要歧視完美]

創意思維的動力之一,就是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心態,一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來源。
科學精神教導我們,
1.  不要害怕追求完美。
2.  不要認追求完美是愚蠢事。
3.  要有耐性慢慢迫近完美,不要期望一步登天。
4.  明白追求完美並不表示結果一定完美,
      因為變數很多,因為天有不測之風雲。
      但若不追求完美,出現完美結果的或然率就會很低。
      如果不追求完美,再加上人的惰性,更加會每況愈下。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要求低,達到的成果也低。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 Rainer Maria Rilke )

以「至善至正」為目標,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嚮往,
不應該是用來欺騙青年人的口號。

參考:《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上)

「傳道、教書、演講」這些職業,
也許目的是找一份自己喜愛但力不從心的工作。
所以「追求完美」會是一種咒詛!
但修行,就是追求完美,因為只需要向高人學習,
以高人為外在的參考標準,
只需要和以前的自己比較,
只要每天都較昨天的我進步,
不斷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覺,就已經是完美!

Perfection  is  an  attitude,  not  a  requirement;
It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 Jason Ling )

愚昧的人會告訴你不要追求完美,
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因為人總是會犯錯的,
因為總有人會比你強,增加你的精神壓力。
對!沒有人可能是完美的,
但不要害怕追求完美,
不要認為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缺失,
追求完美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個過程,
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另一個詮釋。

參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愛智是一種信仰》

參考: 《完美主義》(上) 《完美主義》(中) 《完美主義》(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