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和理科》

Human  history  in  essence  is  the  history  of  ideas.
( H. G. Wells )

文科和理科的分類在教學界屬於前瞻性的思維,
因為學生們從未思考過它們的分別,
而可悲的是很多中學裡負責升學輔導的老師竟然也不懂得。
文科和理科可以有兩種劃分的方法:

1.  以內容來劃分
2.  以思考來劃分

一般香港的中學,都採取以內容來劃分文科和理科。
「理科」只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電腦,
其他的科目都列入「文科」。
而這些所謂「理科」,其實都服膺一個共同的要求:
就是治學絕對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含糊了事」,
概念有些微的錯誤,計算有些微的錯誤,理解有些微的錯誤,
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 Benjamin Franklin )

可惜現時中學生對「理科」的概念非常模糊,
因為他們學習的只不過是五花八門的「理科」的基礎,
而且基礎並不穩固,因為欠缺了兩大支柱
嚴謹的思考訓練和用清晰的文字表達思考的能力。
欠缺了嚴謹的思考訓練,只能夠培養出具備樹木思維的人才,
不可能培養出具備森林思維的人才,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知識份子!
欠缺了用清晰的文字表達思考的能力,不但創意無法表達,
而且個人的創意往往為他人作嫁衣裳,被同事一手奪得,
所以欠缺了兩大支柱的訓練,
往往只能夠培養出「理科」的助手和抄寫人員。
如果訓練兩大支柱的土壤和環境都不存在,
如果中學放棄了批判思維和哲學的訓練,
不但影響到中學生升讀大學之後繼續研讀「理科」的能力,
影響到中學或大學畢業生出來社會工作後的進修能力,
而且影響到他們應付和處理人生問題的能力。

未曾在科學哲學中浸淫過的讀者,不明白甚麼是「科學精神」的人,
也許不明白下面這句說話的意思:

Have  no  fear  of  perfection,  you’ll  never  reach  it.
( Salvador Dali )

參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由於一般香港的中學都沒有「哲學」這科,
所以一般年青人對「理科」都有一個錯誤的意識,
以為「理科」就只是科學!
自古以來,中國人做學問,都是文、史、哲不分家,
中國的大學問家和國學大師,
都是和中學的「理科」一樣,擁抱同樣的原則:
治學絕對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含糊了事」
必須明白有些概念「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所以必然「文中有理」,而且往往蘊藏極度豐富的理!
治學的態度是格物致知,
是尋根究柢兼且鍥而不捨,
是「審問、慎思、明辨」,講求證據!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自甘墮落,
對「文科」竟然可以降低要求,放寬這個標準,
認為「文科」可以接受半桶水的思考,
可以「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含糊了事」!
中國的歷史、哲學和文學中的一部份,
本來應該屬於「理科」,想不到竟然變成了「文科」。

由於有了西方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我們才明白有另一種文科和理科的劃分法,就是以思考來劃分:
1.  科學屬於理科。
2.  哲學、邏輯、批判思維的訓練屬於理科。
3.  大學裡的法律科,如果不包括對法律自身的批判,
如果不需要參與法庭上的辯論,
只能夠說是介乎文科和理科之間。
只有讀法律而又見識過及參與過尖端辯論的人,
才算得上是讀過理科。
換言之,理科包括了所有要求謹慎思考,細心明辨,
講求證據,公開接受批判,有能力自我修訂的學問。
理科當然亦有很多東西要記憶,
但絕對不能單純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讀理科。
但不能夠否認依然有不少老師,
喜歡用一般死記硬背的讀文科方式去教理科。
筆者的夢想,當然是希望見到用繁體字及粵語編製的
繁體粵語中文IB課程」,而且不但要教「知識論」,
更要探究人生旅程中非常實用的「生命哲學」。

地理、地球科學和天文學,當然應該是理科。
歷史,當然應該是理科,而且是極為重要的理科,
應該包括社會、政治、宗教、文化的探討和批判。
歷史,當然應該用批判的思維來學習,
用批判思維的方式去教導!
最好能夠一開始就訓練學生去懷疑,去考據,
去研究和判斷甚麼是信史。

中國文學,則既是理科,也是文科:
文以載道、必須說理的部份屬理科,
感性、幻想和創意,不需要理由的部份屬文科,
而中國文學裡的這兩個部門,
既可以優美地結合在一起,亦可以涇渭分明,
視乎參與者的性格喜好和天賦才華。

不少自視為重視理科的中學,不懂得如何劃分文科和理科,
所以不但沒有哲學科,不但會用框架方式來教通識科,
不但以為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就是理科的寫作訓練,

而且又傾向於鄙薄中國語文,疏忽於選擇中國語文老師,
所以它們的畢業生之中,真正懂得思考的人才,寥寥無幾。
這種現象的確是對標榜理科的中學的一大諷刺!

古人喜歡把文章、文體分類,
分類往往過於不必要的精細,至少者亦分為四類:
「夫文本同而末異。
    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詞賦欲麗。」
《典論論文》(曹丕)

其實文體只得兩大類:

  文以載道的文體  [理科]

文以載道的文體講究說理,重視真實,能夠典雅就更理想。
這類文體包括了現代分類的所謂
議論文及那些和 [概念、思想] 有關的說明文。

現代做學問的人應該明白,
願意接受不斷的批判,去蕪存菁,
作出必須的修改和修訂的文章,

才算得上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然而香港的中國語文和文學科老師,
可能困於天份,可能困於訓練,可能困於性格和興趣,
已經沒有了這種古代讀書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抱負,
所以難以鼓勵後來者「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也許,香港的中國語文和文學科老師認為,
訓練學生批判思維、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和他們無關,並非他們的責任。

問題是中國語文中亦有很多哲學思考,
而一般中學生的作文缺乏深度及思考,
甚至內容自相矛盾,完全是因為沒有哲學思考的訓練。
文科學生,即使文筆優美、描寫能力高超,
如果思考能力不足,對寫議論文有恐懼,
是否只能夠是偏才?
如果學生只懂得為賦新詞強說愁,不覺得忸怩嗎?
寫作應是由心而發,由誠推動,由思考下筆,由批判修正,
而這些全部都是哲學的範疇!
如果思考能力訓練不足,
不少中學生即使不是文字搬運工人,
也難以避免成為別人的思考的搬運工人!

至於強詞奪理、意圖諂媚及意圖用語言偽術行騙的文章,
雖然醜態百出,成為這類文體最壞的榜樣,
但短期內可以是成功的「洗腦之大業」,
然而長期來說則必然是「亡國之大業」。
既有壞處,亦必然有好處!
從「教導初中學生批判思維」的角度來看,
這類文體依然算是「不朽之盛事」,
有其不可磨滅的反面教育價值。

  優美文學  [文科]

優美文學,講究美和雅,講究想像和創意,講究押韻和修辭,
辭藻可以浮誇華麗,往往語不驚人死不休。
優美文學,屬於藝術,用作消遣,並非「經國之大業」。
由於藝術中主觀成份甚重,所以難免有「文人相輕」的現象,
難免有「下筆如生鐵鑄成,一字不能易」的自負。

「文人相輕,自古已然」,但相輕並非問題的關鍵,
只要文人懂得對「道/真理/智慧」謙卑就可以了。

文以載道的文體和優美文學這兩種文體,
當然可以產生各種分配狀況的組合,產生現代分類的所謂

「抒情文、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傳記、遊記」。

至於香港現行的通識教育科和生命教育科,
由於往往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徵狀,
暫時都只能夠列為文科。
理論上,凡是用傳統教文科的方式去教的理科,
只能夠算是「半理科」!
其實香港很多中學都是用教文科的方式去教理科。

不少誇下海口,自稱訓練思考的科目,
口裡說訓練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分析能力,
實際上奉行的卻是拒絕批判的知識灌輸,
或者敷衍了事的探究。
只需一看考試題目及評核方法就立即真相大白!

如果以思考來劃分文科和理科,
凡是關於情境、意境、描述、寫實的科目,屬於文科。
凡是需要創意思維的科目,當然屬於理科,
包括部份的文學、音樂、繪畫、雕塑、設計、烹飪…

文科中優美的東西是人類文明的精華,
經過嚴謹的挑選之後,
好的文章和詩詞一定要多讀,更要背誦。
但背誦,不一定需要是全篇!
有腦的人不需要像那些糊塗的老學究們,
受制於光環效應halo  effect堅持背誦全篇。
優秀的文章和優美文學,不一定全篇都有價值,
學生們其實只需要背誦其中最有價值的部份。
同理,好的音樂一定要多聽,但不一定需要懂得演奏;
好的藝術創作,包括建築物,要看一看。

由於我們的中學裡沒有哲學,所以我們的中學教育欠缺了
☆  道德、倫理的討論。
☆  關於個人生命意義的初步涉獵。
☆  探討個人和團體的關係。

我們大部份的中學裡也沒有實際的應用科目,例如
☆  個人養生及理財方式的初步涉獵,
☆  兩性的關係的初步認識:旁及同居、婚姻、家庭、子女。

至於中學文組和理組的分組,和文科和理科的劃分,
似乎沒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們的「理科」欠缺了哲學!

[結語]

天下事物都充滿了大小、簡單和複雜的「道理」,
而且自然界從來都不會將知識強行分類。
所謂理科,當然不只是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
人類社會文化中種種錯綜複雜的「道理」,
對我們同樣重要,同樣需要嚴謹的思考去學習。
人文科學中的眾多科目,
同樣是社會改革、公司管治及人事管理的必修科目。
部份傳統的文科,根本就是理科,
不應該用傳統文科老師的教學方式來教學,
應該聘請有批判思維能力的老師去教,
只不過香港社會一向鄙薄看似沒有實用價值的文科,
所以我們不去訓練具備批判思維的文科老師。
重視教書、明白世界教育界潮流、高瞻遠矚的中學,
當然需要明白「文科和理科應該如何劃分」這個課題!

問題是我們必須明白由於資源有限,
無論那一科目,包括體育、武術和舞踏,
都是篩選最優秀的百分之二十人才,
其餘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在該科都是陪跑者。
從「有教無類」的教育角度來看,
中學當然應該具備相當的規模,
這樣它的科目才能夠走多元化的路線,
適應各式各樣具備不同天賦的學生,
讓他們都有機會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才華,
所以「文科和理科」的劃分非常重要。
每一科目中的上智者走創意路線,
每一科目中的中智者走模仿路線,
每一科目中的下愚者依然可以走烹飪及機械維修路線。

可惜自五四運動以來,西方治學一絲不苟的精神,
西方治學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也許只有科學界得益。
筆者的「假說hypothesis 是:
1. 文學家重視「美」多於重視「真」和「善」。
2. 文學家容易欠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感受。
     所以容易接受「得過且過,難得糊塗」的意識形態。
3. 文學家不懂得科學中「觸發點threshold 的概念。
如果這個「假說」成立的話,
那麼通才只能夠從讀科學的青少年中培育出來,
不能寄望於讀文學的青少年。

中國這個吃米的民族,
可以用  RICE  這個  acronym  來幫助我們記憶如何劃分三大科目:
  文科
Recitation,  Incubation,  Creativity,  Enthusiasm
  社會科
Research,  Investigation,  Critical  Thinking,  Experience.
  理科
Reasoning,  Imagination,  Critical  Thinking,  Experimentatio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