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思考》(一)

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但如果能夠從管中抽取豹的 DNA通過 cloning 技術,
也許未嘗不能得窺全豹。

寫了這麼多篇關於「樂觀、悲觀、如是觀、積極、消極」的文章,
也許我們可以解答新高中中國文學教科書裡的一條題目。

[ 教科書裡的一條題目 ]

「古典詩歌」是「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文學科必修部份,
其中天行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一冊,
第五課的《將進酒》中有這樣的一條題目 (第141頁):

《將進酒》一詩徘徊於樂觀自信及及時行樂兩種矛盾思想之中,
總覽全詩,你認為本詩的思想屬於積極還是消極?試抒己見。

看見這樣的題目,本來應該很高興,
因為出題目的人思路有欠清晰,
所以同學們可以發揮的地方應該甚多。

但同學們一定會指出我們高興得太早,
因為這條題目並非「通識教育科」的題目,
全批判思維絕對沒有用武之地。
而且中學的老師對思考方面有一些古怪的要求,
來源應該是考試局奉為「金科玉律」的潛規則:
1.  除了理科之外,
絕對不可以批判題目,因為批判題目就是「離題」。
2.  答題目時不可以做騎牆派,一定要在正、反兩方面選擇一方。

記得當年女兒做家課時,問我關於這條題目的看法。
筆者大學讀理科,在中學教過幾年理科,並非讀文學出身,
自然是用理科的思維去思考。
但一聽她說出一向以來中文老師的要求,
不禁心裡一沉,二則以喜,一則以悲。

在考試成績大過天的今天,
筆者喜的是幸好自己並非現時中學文憑試的考生,
否則一定捧蛋;
喜的是幸好自己沒有資格教中國語文和文學,
否則這位要求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老師,
一定領導學生「誤入歧途」。
悲的是為何批判思維在中國語文和文學科裡,地位如此低落,
難道中國語文和文學中的「理」就只能夠去到這個程度嗎?
難道我們的中學生就只能夠達到半桶水的思考能力嗎?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打了入冷宮嗎?
中國語文和文學科只是要求學生「文以載半道」嗎?
如此的心態和答題要求,我們期望能夠訓練出怎樣的人才?

請教過專家之後,肯定情況一如女兒所述,
但原因只能夠靠筆者自己揣摩,姑且提出四點「假說」如下:
1.  讀文科的人一般沒有接受過哲學的訓練,
根據文人相輕的傳統,一般文人頗不喜歡認錯。
2.  學生們應該照顧出題目的人的面子,
避免批判他們 (殫精竭慮) 生產出來的題目。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3.  從文科的角度來看,學生沒有可能叻過老師。
你當你自己係乜水!咁斗膽!
4.  學生的思考是次要,一眾改卷員如何打分才是最重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