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

自由,從選擇開始;
有意義的自由,從有意義的限制開始。
有意義的限制就是我們的責任。

換言之,有意義的自由必須考慮個人應負的責任。

Wise  people  work  for  freedom  of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  by  working  on  the  system.
( Jason Ling )

於是衍生出一個年青人必須思考的哲學問題,
就是
甚麼是愛自己?
因為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夠好好照顧自己,
為自己而活,而不是完全為別人而活。
愛自己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
弄清楚「自己」究竟是指甚麼?

然後再思考「愛自己」是甚麼意思?
是否堅持不改變自己就是愛自己?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身體  body」,
是指放縱自己的情慾嗎?是指關注運動、飲食和健康嗎?
是指避免夜生活,每天睡眠充足,而且能夠自然醒嗎?
是指做危險活動時遵循專家的指導嗎?
是指在危險的時代或環境中預先學習自衛的方法嗎?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的,
就是愛自己一定包括照顧自己的「身體  body」,
因為「身體  body」是「  ego」和「心靈  soul」的載體。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  ego」,
以維護和增強自己的面子為最重要的事務嗎?
是見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明哲保身,保持必要的沉默嗎?
是指讓個人的情緒、偏見、妒忌、驕傲、
信念和價值觀主宰個人的行為嗎?
是指追求屬世的成功,爭奪「名、利、權」嗎?
是指控制別人的自由,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製造奴隸嗎?
是指侵略,戰爭,殘害生命嗎?

愛自己是指認識自己,回歸「心靈  soul」,
慎選老師,慎選朋友,慎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然後全情投入「創造自己」,追求創新和表達個人的理想嗎?
愛自己是指追求成就和進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嗎?
是指矢志不移,畢生追求真理和智慧嗎?
是指既重視森林思維又重視根源思維嗎?
是指學習如何判斷善人,可善可惡的人,和壞人嗎?
是指四周環境壓力大時,懂得放鬆和放慢腳步嗎?
是指智慧增長到某一程度時,「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嗎?
愛自己是指追求小愛,還是指追求大愛?
所謂追求大愛是指物質布施,智慧布施,還是制度布施?

除此之外,愛自己還牽涉到複雜的業力和輪迴的課題,
因為一個人的父母不一定愛惜他,一個人的配偶不一定愛惜他,
一個人的子女不一定愛惜他,一個人的普通朋友不一定愛惜他,
所以有智慧的人要懂得需要不斷追求智慧,要學習放下,
因為一個人懂得放下之後才會懂得必須愛惜自己。

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西方勵志者,
常常喜歡說一些正確但定義曖昧的說話:
Love  yourself  first,  because  that’s  who
you’ll  be  spend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而曖昧的地方就是心理學大師所指出,和成長及修行有關的課題,
因為「認識自己」之後就會出現「管理自己」的要求。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
( Carl Jung )

「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
《漢。楊雄。法言。君子》

好天真和好傻的人才會說「我係我」,我是不會改變的;
聰明的人和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修行者就會說:
「我係一個不斷進步的我,我會不斷修改不良的部份」。

於是判斷「那裡應該改變,那裡不應該改變」,
判斷誰是最優秀的先哲聖賢,向他們學習,

就成為了智者常常質詢自己的另一個課題。
工作上判斷誰是最優秀的人才,和他們合作,
如果是老闆的話就高價聘用,讓公司無後顧之憂。
其實判斷需要的就是智慧,所以是修行的一部份,
讓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不斷去蕪存菁,
做一個每天進步,越來越好的自己!

Learn  from  the  best.  Anytime.  Anywhere.  Certainly.
But  before  that  you  have  to  possess  the  wisdom
to  judge  what  is  the  best  and  who  is  the  best.

如果我們想在任何範疇內改變自己,當然需要一個標準,
但標準從何而來?

Compare  yourself  to  the  best  others  can  do,
just  as  a  standard,  a  reference,
or  simply  as  a  challenge,  but  at  the  end,    
one  should  compare  himself  to  the  best  he  can  do.
( Jason Ling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論語。里仁》

心靈  soul」和「身體  body」有一個共通的地方,
就是它們想要的東西,就是它們需要的東西!
心靈  soul」和「  ego」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貪婪,
得寸進尺,永無止盡,永遠渴求更上一層樓;

心靈  soul」追求愛和智慧,
我  ego」追求物質,追求「名、利、權」,
兩者都貪婪,兩者對各自追求的東西永遠都不會覺得滿足!
問題是物質和「名、利、權」的資源都是有限,必然求過於供,
但「  ego」對它們的欲望往往異常強烈,很難知足,
甚至得寸進尺,每天欲望多一些,所以不會明白
1.  自己會因此而失去自由。
2.  自己在追求物質和「名、利、權」的過程中會種下惡業。
3.  物質、名、利、權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
4.  死亡時帶不走這生人的物質、名、利、權,除了留芳百世的名。
修行者對追求智慧的智慧欲望同樣永無止盡,幸好智慧供應無限,
一定供過於求,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裝載。

Self-interest  makes  some  people  blind,
and  others  sharp-sighted.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心靈  soul的糧食是「愛和智慧」,
所以心靈的改變一定是 upgrade,增添「愛和智慧」。
我  ego的改變就千變萬化,
既可以是改變習慣、習氣,改變慾望,改變興趣,
改變心術,改變看法,也可以是讓出生命主導權給「心靈」。

The  greatest  revolution  in  our  generation
is  the  discovery  that  human  beings,  by  
changing  the  inner  attitudes  of  their  minds,
can  change  the  outer  aspects  of  their  lives.
( William  James )

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
所以意圖改變世界的人也需要改變自己。
況且我們未必有能力改變別人,所以未必能夠改變別人,
但我們一定能夠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有三重不同的意義,

上面所說的,是改變自己對外界的看法。

If  you  want  things  to  be  different,  perhaps
the  answer  is  to  become  different  yourself.
( Norman Vincent Peale )

If  you  don’t  change,  reality  in  the  end
forces  that  change  upon  you.
( Stuart Wilde )

一念之差,可以影響非常深遠;
當一個新的思想進入我們心裡,
可以令我們用另一個角度重新再看這個世界,
這是第一步的「認知改變」。
如果「認知改變」牽涉到重大的課題,
我們往往稱之為「價值觀的改變」。
一般人的價值觀難免會包容超越基本需要的虛偽,
難免包括了「面子和輩份比真理更重要」的意識,
所謂「價值觀的改變」往往不是放棄虛偽,回歸心靈,
就是將追求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我們的生活和言行,都會隨著我們的思想而改變。
視乎思想對我們影響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兩類:
「短期的行動改變」和「長期的行為改變」。
「價值觀的改變」必然產生「長期的行為改變」,
並且會改變我們對其他人行為的反應。
價值觀的改變,甚至可以改變這一生人的命運。

如果你認為這句說話沒有甚麼大不了,請先看看這兩段片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K6h1dfy2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kFW5E0XcM

第二種意義,就是躬身力行
不要意圖改變這個世界,最好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你想世界變成怎麼樣,你自己就先變成怎麼樣。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Mahatma Gandhi )

第三種改變自己的方式,就是向內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然後嘗試去蕪存菁,改變自己的性格,甚至精益求精,創造自己。
要去蕪,就需要尋找自己的缺點,
因為缺點顯示出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
要存菁,就表示需要知道自己的優點,
因為優點同樣顯示出自己可以改進,精益求精的地方。
人唯有要求自己去蕪存菁,才有希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無疑第三種改變自己的方式,比前二種難上百倍,
因為這種改變就是ego 讓出主導權給心靈 soul
而且謀求「心靈」的增值。

不少人只想改變外面的世界,不想改變自己;
不少人有能力改變外面的世界,但卻不願意改變自己。
沒有能力改變外面世界的人不妨這樣想:
一個人即使沒有能力改變外界,但他一定有能力改變自己,
而改變自己亦是改變世界的一小部份!

Not  being  able  to  govern  events,  I  govern  myself.
( Michel de Montaigne )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 Viktor E. Frankl )

There  is  only  one  corner  of  the  universe
you  can  be  certain  of  improving,
and  that’s  your  own  self.
( Aldous Huxley )

但似乎 Leo Tolstoy 並沒有 Aldous Huxley 那麼樂觀:

Everyone  thinks  of  changing  the  world,
but  no  one  thinks  of  changing  himself.
( Leo Tolstoy )

Yesterday  I  was  clever,
so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Today  I  am  wise,  so  I  am  changing  myself.
( Rumi )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社會上百分之十的天才當然有能力「改變自己」,
但社會制度影響到能夠「改變自己」的人數,
社會制度影響到「改變自己」的難易程度。
如果社會制度有漏洞和病變,
大部份人的「改變自己」只能夠依賴良好的教育,
但教育怎可能不受制於社會制度?
對於那些有能力或者機緣「改變自己」的幸運兒來說,
他們會發現「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為生命中的不少障礙其實來自自己,
不改變自己的看法或者性格,就難以突破,
難以突破障礙,就難以改變世界!

We’re  not  on  our  journey  to  save  the  world
but  to  save  ourselves.
But  in  doing  that  you  save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a  vital  person  vitalizes.
( Joseph Campbell )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As  human  beings,  our  greatness  lies
not  so  much  in  being  able  to  remake  the  world
── that  is  the  myth  of  the  atomic  age ──
as  in  being  able  to  remake  ourselves.
( Mahatma Gandhi )

02《改變自己》2

其實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都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要注意的是:
「改變自己」只是追求進步,並不意味要追求個人的完美。
沒有人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
所以如果有人說「要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肯定他是在說廢話,所謂的「接受」是指安於現狀嗎?
是指得過且過嗎?是指接受懶惰和愚昧,安於平庸嗎?

參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不少勵志人士喜歡說的這兩句說話並非真理:

「你無法改變別人,你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
「一個心情愉快的人,不需要攻擊或諷刺別人。」

這兩句說話除了將人類在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成果,
丟進垃圾桶內之外,還給予極權統治者一個藉口。
我們可以嘗試想像和感受一下,當年威震亞洲和歐洲的蒙古帝國,
如果對宋朝的亡國子民說這一句話,而自己恰巧就是宋朝人物;
我們又可以繼續嘗試想像和感受一下自己是明朝開國時的年輕人!
我們思考,怎可以不謹慎,怎可以不挑剔,
怎可以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我」的概念產生了一個弔詭 paradox
要「改變自己」,當然不能夠忘掉了自己,
要幫助別人時,也應該「照顧自己的安全」,
但幫助別人時,最好能夠「忘掉自己的利益」,
更加不要認為幫助了別人,別人就欠了你甚麼,
如此才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

It  is  great  folly  to  wish  to  be  wise  all  alon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Lend  yourself  to  others,  but  give  yourself  to  yourself.
( Michel de Montaigne )

「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 聖嚴法師 )

When  we  are  in  the  continual  lifelong  endeavor  of
understanding,  defining  and  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we  become  beautiful  in  our  imperfections.
Only  then  can  we  cast  a  stone  across  the  waters
to  create  many  ripples
.
( Jason  Ling )

聖經的說法和聖嚴法師的說法一樣,
但更進一步地要求信徒「犧牲自己」。
所謂「犧牲自己」也就是「奉獻自我、利益眾生」,
並且追求心靈中最重要的「愛」。
如果我們明白「神就是愛」,這四節經文就說得極度清晰: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
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
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路加福音 9:23~26》

「耶穌的道」就是愛和追求真理;
所謂「捨己」就是放棄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所謂「背起十字架來跟從耶穌」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
所謂「喪了自己、賠上自己」就是放棄心靈,當然亦放棄了愛。

What  is  Christianity  without  a  cros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