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和反應》(下)

已經發展出個人價值系統,
或者接受過批判思維訓練的人,
緊接著「闡釋」之後,就會將「刺激」立即
放置placement 在個人價值系統之中去衡量,
然後選擇合乎個人價值系統的「反應response,
表現在這個人的行為behavior 之上。
這個個人的價值系統包括
1. 思考能力,
2. 教育程度,
3. 常識,
4. 是否認識自己,
5. 對追求真相的熱誠,
6. 是否有信仰,抑或只是信念

I [闡釋] P [放置] R [反應] → B [行為]

一般人的腦筋怕辛苦,怕思考艱澀的課題,
寧願集中精神度橋,誤以為度橋就是思考,
所以社會上懂得思考的人並不多。
不少人未曾發展出個人價值系統,
未接受過批判思維的訓練,還未懂得自我批判,
所以他們會有三個選擇:
1.  將「刺激」放置在別人的價值系統中去衡量。
2.  將「刺激」放置在「情緒」系統中去衡量。
3.  將「刺激」放置在「動物本能」中去衡量,
包括了羊群效應。
他們以為發生的事情和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是同一回事。

Don’t  wander  into  the  wilderness  unprepared.

所以歷史上一切的洗腦必然會在這一步著手,
植入預定的意識形態,操縱被洗腦者的行為,
讓被洗腦者的腦袋裡只有別人的價值系統,
至低限度亦讓上級的命令優先於個人的價值系統。

極權社會的洗腦,甚至會從第一步「刺激」做起,
控制傳媒,控制資訊的發放,於是控制了「刺激」。

不少宗教和諧了立教的「宗教精神」之後,
亦是在「闡釋」和「放置」這一步著手,
用「信念」取代「信仰」,
在「宗教精神」裡混入了普世價值中的「虛偽」,
意圖製造拒絕批判的藉口,所以指責批判不仁慈,
或者利用羔羊「和藹、怕事及視野狹隘」的性格,
植入另一套別人的價值系統。

There  are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men’s
lives  more  difficult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the  chance  it  provides  them  afterwards  to
offer  their  prescription  for  alleviating  life;
their  Christianity,  for  instance.
( Friedrich Nietzsche )

教育界的「道德教育」或者「生命教育」,
亦往往捨本逐末,
避開困難和師資不足的批判思維訓練,
並不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ITA
並不鼓勵學生們建設個人的價值系統和信仰,
所以亦會在「闡釋」和「放置」這一步著手,
灌輸一套古今中外東拼西湊,未經融會貫通,
常常出現內在矛盾,經不起嚴謹批判的價值系統!

「闡釋」和「放置」大致上有三種方式:
高層次的方式是「愛真理」,擁抱「批判思維」,
讓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操作。
中層次的方式是怕思考辛苦,意圖「思考偷懶」,
採納表面上看來富麗堂皇,來自別人價值系統或意識形態,
未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就囫圇吞棗,用來代替個人的思考。

低層次的方式則是依賴未進化的生物的「情緒emotion
讓這種情緒直接反應來代替思考。
事實上這三種層次的「闡釋」和「放置」,
都牽涉到「情緒」:愛真理,怕思考,情緒直接反應。

☆  高層次的方式
批判思維、獨立思考 → 個人價值系統/信仰 [frame]
S [刺激] → I [闡釋] →
P [放置在個人的價值系統/信仰] → R [反應] → B [行為]

Frames  are  mental  structures  that
shape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and  put  relationships  in  context.
The  frame  you  put  around  a  situation
completely  and  totally  controls  its  meaning.
( Oren Klaff )

在人類進化過程之中,上智下愚出現了天壤之別,
令上智下愚形同咫尺天涯!

人類中有能力及選擇繼續進化,比較高級的生命,
在對震撼或複雜的「刺激」作出「反應」之前,
一定先經過大腦。
其中 [I → P 的過程],也許會經歷過多次的批判,
包括別人的批判及自我批判,
然後通過多次的反思和修訂,
形成個人的生命意義、價值觀、智慧和經驗。
換言之,所謂經驗,
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改善 [I → P 的過程]。
言論自由就是產生優秀經驗的必需條件
所以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就難以鼓勵創新能力,
這些地方只有能力訓練部份的偏才,
而通才的出現就要靠極其偏低的或然率,
或者將年青人送到其他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去訓練。
可惜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
根本就不懂得判斷誰只不過是得到少許成功之後,
由於心理上自我感覺良好的偏才,
卻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通才。
越是重視訓練科技偏才的社會,越是忽視通才的教育,
結果出現了許多未曾培養出融會貫通能力,
看得書多就自以為是知識份子,喜歡拋書句的偏才。
即使有真的通才嶄露頭角,也可能從小就被老師打壓,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Every  social  interaction  is  a  collision  of
frames,  and  the  stronger  frame  always  wins.
( Oren Klaff )

如果經過學習,經過批判思考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
再加上個人不斷努力的思考及累積經驗,
[I → P 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智慧的過程!
而所謂開竅或者覺醒,
就是一個發現個人有能力控制 [I → P 的過程]。
智慧越高、經驗越豐富的人,
對「刺激」的判斷就越準確,
所以對「刺激」的「闡釋」,可以在剎那之間完成,
至於「放置」,如果不涉及複雜的價值取捨,
亦可以在剎那之間完成。
儒家「四書」的《中庸》對這種境界的描述如下: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朱熹章句:「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
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
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The  greatest  revolution  in  our  generation
is  the  discovery  that  human  beings,
by  changing  the  inner  attitudes  of  their  minds,
can  change  the  outer  aspects  of  their  lives.
( William James )

換言之,「情緒」並非問題的關鍵,
因為「愛智慧、愛真理」何嘗不是一種情緒?
愛戰爭、愛歪理、愛面子、愛名利權,
何嘗不也是一種情緒?
所以「情緒」系統的好壞,才是問題的關鍵!

You  cannot  control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you  can  control  your  attitude  toward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in  that,
you  will  be  mastering  change  rather  than
allowing  it  to  master  you.
( Brian Tracy )

Everything  has  been  created  twice,
once  on  a  mental  plain
and  once  on  a  physical  plain.
( Bob Proctor )

無論結果是好壞,在很多緊急、不容仔細思考、
必須立即作出反應的日常生活情況之下,
以往的經驗、常識、看相和閱讀肢體語言,
的確是非常有用的四件工具。

When  eye  contact  between  two  people  is  initiated
and  maintained,  an  invisible  energetic  circuit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two  participants,
dissolving  the  barriers  that  ordinarily  separate
them  from  each  other,  drawing  them  ever  closer
into  a  shared  awareness  of  union.
( Will Johnson )

人必以貌相,原因是成功率非常高、
因為子羽可能只是佔人口中百分之一而已。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soul,
and  the  eyes  mark  its  intention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  中層次的方式
S [刺激] → I [闡釋] →
P [放置在別人的價值系統] → R [反應]

人類的自由度完全視乎於 I → P 的過程中,
有多少是受到社會化或洗腦的影響。
由於完善的社會未能出現,
一個人對比較複雜的「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往往反映出這個人的自由度及他的價值系統。
在重視消費和享受的社會制度之下,
在忙碌生活的威逼之下,
一般人喜歡可以立即用金錢換取的東西,
包括意識形態及價值系統在內,
所以各式各樣別人的價值系統就應運而生,
而這些人的「反應」就反映在他們的「行為」之上。
消費者以為「反應」完全是個人的抉擇,
事實上卻是別人的價值系統在操縱他們的思想。

在中層次的「闡釋」和「放置」過程中,
因應不同的人和情況,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出現,
例如:
1.  打算抗拒這個「刺激」,並且思考抗拒的方法。
2.  打算接受及考慮如何適應這個「刺激」。
3.  決定忽視這個「刺激」。
4.  衡量這個「刺激」產生的處境有沒有利用價值。
5.  重視這個「刺激」,作出準備,未雨綢繆。
6.  重視這個「刺激」,從中積極學習。
7.  重視這個「刺激」,欣賞它帶來的美感和喜悅。

☆  低層次的方式
S [刺激] → E [情緒] → R [反應]
不妨和低等生物比較一下:
S [刺激] → I [本能] → R [反應]

換言之,低層次的方式就是用人類複雜的情緒,
代替低等生物的「本能instinct
一般人遇上外界的「刺激」,
往往是讓中層次和低層次的方式一起操作。

可能是由於前生帶來的經驗或教訓,
有一些中級的生命會用「正義的情緒」來取代「情緒」。
可惜無論是怎麼樣的「情緒」,一旦「情緒」主宰了大腦,
理智和批判思維就會靠邊站,被迫讓步!
所以「愛你變成害你」的人多數屬於中級的生命。
人類中這種中級的生命認為只要自己立心善良,
就有權「愛你變成害你」;
由於他們往往道貌岸然,好像充滿了正義感,

很容易就令人誤以為他們是高級的生命,
直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導致社會矛盾擴大,
利和弊一起湧現的時候,
才令我們明白他們只不過是中級的生命。

凡是堅持「仁慈本身已經足夠,不需要智慧」,
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充滿了正能量,
覺得「同情心」可以取代「同理心」,
覺得稱讚別人的確利人利己,皆大歡喜,
覺得自己是一個頗有愛心的人,
只能夠是中級的生命。
「呀!佢真係偉大!」
「呀!佢地真係好慘!」
「呀!我都好關心社會,而且常常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
有人說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所以我都算係一個好人!」

千萬不要誤會,
比較高級的生命同樣有「正義的情緒」,
但高級的生命不會讓理智和批判思維靠邊站!
高級的生命明白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單憑情緒和單靠度橋,都不能解決問題。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