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沙恐懼症》(二)

除了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般人對於任何不確定的東西, 是相當害怕的,因為他們喜歡迅速判斷及立即採取果斷的行動, 而他們的自信心亦是建立在果斷的行動和往往有點盲目的信念之上。 所以「浮沙恐懼症」是大部份行動家的夢魘! 但愛智的人的自信,不是建立在完全避免錯誤之上, 而是建立在有某種程度的把握之上, 而是建立在懂得衡量得失之上, 而是建立在明白自己會勇於修正錯誤之上。 愛智的人相信:勇於修正錯誤,就是迫近真理的方法! This  unsettled  existence  is  the  very  blood  of  science. Science  needs  to  fail  to  move  forward.  Theories need  to  break  down;  their  limits  need  to  be  exposed. As  tools  probe  deeper  into  Nature,  they  expose  the cracks  of  old  theories  and  allow  new  ones  to  emerge. […] Continue reading →

《浮沙恐懼症》(一)

愛智的人,時刻都保持著一個開放的心靈, 所以凡有「浮沙恐懼症」的人,亦難以愛智。 甚麼是「浮沙恐懼症」? 讀科學的人都明白,所有理論都是「暫時的」temporary, 隨時會被推翻; 說得不好聽的話,其實很多知識都是建築在「可能是浮沙」之上! Our  proud  theories  are  but  temporary  resting  places of  the  mind  on  the  unending  road  to  knowledge. ( L. Rosenfeld ) Absolute  certainty  is  a  privilege  of  uneducated minds—and  fanatics.  It  is,  for  scientific  folks, an  unattainable  ideal. (  C. J. Keyser ) 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  And,  at  the  end, when  philosophic  […] Continue reading →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囚牢] 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之中, 殊不知我們一切的行為, 不單只是被物質世界所限制, 亦被行為背後的概念世界所操縱。 這個概念世界來自社會對我們潛移默化了的意識形態, 來自家庭、團體、長輩、同儕、朋友的影響, 來自我們自己的智力及性格和外界互動之後而產生的價值觀。 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價值觀的來源, 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批判過自己的價值取向, 那麼他算是一個自由的人嗎?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一個人如果渴望自由, 首先就必須明白任何人在覺醒之前, 其實一直是住在囚牢之內! 他的思考其實是別人代替他在思考, 他的價值觀其實是別人加在他身上的價值觀! You  can’t  escape  from  a  prison  until  you  recognize you  are  in  one.  People  […] Continue reading →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

有一句說話,放諸四海而皆準, 無論是對個人、家庭抑或團體,都屬於真知灼見: When  there  is  no  enemy  within, the  enemies  outside  cannot  hurt  you. ( African proverb ) 所以聖經才會這樣說: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但一般人以為第一句說話只是應用在一個團體之內, 他們通常都會忽略的, 就是這句說話其實同樣可以應用在自己的身上。 這句說話其中一個解讀,就是告訴我們: 人的其中一個敵人極有可能就是自己! 說得更清楚一點,人的敵人就是那位未經琢磨, 未去除菱角而大權在握的「我  ego」; 人的敵人就是那些從未經過思考就已經接受的概念! 所以有人說,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戰場, 就在我們自己的腦袋之中!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自己欺騙自己」一向是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的陷阱, 也是甘於平庸者中常見的現象。例如, 1.  如果我們對他們說甲君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佛教徒」, […] Continue reading →

《自我批判、內省》(三)

有堅持正面思維的西方人認為, 人只要記著面對陽光,就不會看見自己的影子。 換言之,就是採用似是而非的「正面思維」, 只著眼於從外界吸取正能量,不必處理個人內心的負能量。 修行真的是這樣容易嗎? Good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lack  flaws, the  brave  are  not  those  who  feel  no  fear, and  the  generous  are  not  those  who  never feel  selfish.  Extraordinary  people  are  not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are  invulnerable to  unconscious  biases.  They  are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choos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 Continue reading →

《自我批判、內省》(二)

每當我們想批判別人的時候,要記住: 首先自己必須具備自我批判和內省的能力, 其次就是要判斷這位仁兄仁姊的思考能力和人格, 然後判斷自己對這位仁兄仁姊的包容和批判程度, 因為這世上並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擁有的優勢; 並非每一個人都曾經接受過嚴謹的思考方法訓練; 並非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濫竽充數的半知識份子;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聆聽, 或者有能力追求抽象的「道/真理/智慧」, 並且願意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之下; 並非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出賣人格;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做偽教徒,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做偽知識份子;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擁抱虛偽這個普世價值; 凡是拒絕出賣人格者,都是同道中人, 嚴謹的思考方法可以慢慢訓練。 除了大學裡極少數的尖端教授之外, 大部份人和所謂知識份子,往往只是半重視思考, 所以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們就會不慎地露出馬腳, 顯示出他們重視和思考無關的資歷、學位、面子、 輩份、權力和支持者的人數,就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 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鼓起勇氣追求愛和智慧, 在於提升愛的層次時,同時提升智慧的層次。 當我們明白自己就是追求智慧的最重要工具, 為了磨利這個工具,提升個人的自由, 自我批判和內省就是合乎邏輯的一步! [ The  Love-Wisdom  Spirals ] 愛和智慧既可以視為一個銅板的兩面, 亦可以視為兩者互相帶動而產生的一個螺旋形上升的過程。 向外的螺旋  ( The  outer  spiral ) ☆  愛 → 愛真理 → 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 → 誠 → 智慧 →  謙卑 [對真理的謙虛]。 謙卑 […] Continue reading →

《自我批判、內省》(一)

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曾經自嘲: 我的眼睛離我太近,所以我總是看不見自己。 Everyone  says  wisdom  is  great  until they  have  to  face  themselves  and put  themselves  under  their  own  scrutiny. ( Jason Ling ) 未曾開竅的人,一直都希望別人瞭解他; 開了竅的人,一般都會開始努力瞭解自己。 希臘哲學家 Socrates 認為「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Aristotle 甚至認為「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 Know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 Aristotle ) 「認識自己」在心理學裡稱為「內省」,英語稱為 self-scrutiny,  self-reflection,  disciplined  introspection. 「內省」一向都是中國儒家傳統的修養功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 Continue reading →

《思索恐懼症》

思索恐懼症的來源很簡單, 就是「害怕思考」,或者「懶於思考」: 1. 害怕思考艱深的問題。 2. 害怕思考涉及道德的問題。 3. 害怕需要內省和自我批判。 4. 害怕需要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人類的思想和心靈有四大局限, 前三者可以靠良好的教育來改變, 而第四局限亦可以靠良好的教育來修補: 1.  知覺的局限 我們用日新月異的儀器、實驗、統計、辯論、資訊的交流 及電腦的分析,來輔助和擴充我們的知覺。 2.  語言和文字的局限 我們用哲學分析來批判,防止自己的思考被語言所矇騙, 因為有些看起來高級的詞彙和概念,其實並不怎麼清晰。 愛智的人, 一定不能夠忍受模糊不清的概念來左右自己的思想, 不會讓一些表面上「華麗漂亮的詞彙」欺騙了自己, 然後不自覺地用了這些名詞去欺騙其他人。 3.  成見的局限 一向沒有嚴謹思考習慣的人,或多或少會被社會潛移默化。 這種自然的洗腦,也許來自長輩,也許來自師長, 也許來自書籍,也許來自宗教,也許來自傳統風俗, 也許來自偶像,也許來自傳播媒介。 凡未經過反思就接受的概念,就會形成個人的成見。 在英語中,成見包括 prejudices,  habitual  beliefs,  unexamined  convictions。 4.  性格和情緒的局限 這個局限要靠「內省」和「自我批判」來克服, 但一般來說,這一點是最難克服的。 不能夠克服這一點的人,或者懶於思考重大人生課題的人, 除了出現「選擇性愚蠢」之外,往往會患上「思索恐懼症」。 凡有「思索恐懼症」的人,就會吃虧在難以愛智。 Just  because  we  don’t  know  everything, just  […] Continue reading →

《擁抱孤獨》

由於社會上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人很少, 所以當我們矢志不移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時候, 就難免會接觸到抽象和神聖的概念,亦難免會面對孤獨。 我們發現所有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人都有一些共通點: 1.  Wisdom, Love, Bravery      信奉「智、仁、勇」三位一體的神。 2.  Humility 知道必須對道和真理謙卑。 3.  Compassion 具備追求道和真理的熱誠。 4.  Fortitude 將勤奮和毅力用在刀鋒之上。 5.  Respect for the best and the hol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worst and the evil.      既尊敬菁,亦歧視蕪,並且致力去蕪存菁。 6.  Integrity 堅持不出售人格,堅持人格不貶值。 7.  Servitude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8.  Responsibility 願意背負十字架。 天生不庸俗的人或者覺醒之後拒絕庸俗的人, 遲早都會發覺必須擁抱孤獨。 擁抱孤獨,是回歸心靈的人熱愛生命的表現, 正如悠閒,是回歸心靈的人熱愛生活的表現。 For  those  […] Continue reading →

《孤獨、寂寞》

詩仙李白既擁抱孤獨,但又害怕寂寞。 在《月下獨酌》這首詩中,這種矛盾表露無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李白) 然而孤獨和寂寞會否是同義詞呢? 如果二者並非同義詞的話,影響可大可小, 所以智者必須分辨兩個詞彙的異同, 處理其中的矛盾,進行鍥而不捨的思考: 孤獨,是一種選擇,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例如某些宗教方面短暫的「退隱/避靜」retreat, 或者「警醒/等候/守夜」vigil,甚至閉關修行; 孤獨,其實是回歸心靈,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孤獨,其實是與前生的智慧接軌,嘗試與自然之道契合, 和達到「寧靜致遠」這個境界的必要條件! 這裡說的孤獨,英語是 solitude,不是 loneliness。 兩個字的分別,筆者用的是美國詩人 May Sarton 的詮釋: Loneliness (寂寞)  is  the  poverty  of  self; solitude (孤獨)  is  the  richness  of  self. May  Sarton  Quotes Our  language  has  wisely  sensed  the  two  sides of  being  alone.  It  has  created  the  word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