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精神》(二)

☆  批判精神應該源於對真理的熱愛。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 就是認為批判者一定自以為站在高地之上, ──不論是甚麼高地── 批判者一定十分驕傲; 而被批判者一定是被批判者踩踏在低地之上。 其實批判者只不過是希望通過批判這種方法, 令自己能夠一步一步、慢慢地攀登高地, 而這個高地,就是「真理」, 批判精神應該源於對真理的熱愛, 而不是由於受雇於人或者源於對面子的熱愛。 When  we  criticize  something, this  is  no  arbitrary  and  impersonal  event; it  is,  at  least  very  often, evidence  of  vital  energies  in  us that  are  growing  and  shedding  a  skin. We  negate  and  must  negate  because something  in  us  wants  to  live  and  […] Continue reading →

《批判精神》(一)

凡涉及精神的課題,當然不能不談「動機」。 和批評不同的是,批判是極為花費精力和時間的行為, 而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是彼此都不重視表面上的和諧, 所以批判精神只可能有三個「動機」: ☆ 愛真理 批判精神,最正氣,最應該擁護的動機, 當然是「愛真理」,將真理的重要性排在首位! 所以既向外批判人事物,亦不會放過向內批判自己, 因為自己就是追求智慧的最重要工具! 蕪者,糟粕也;菁者、精華也。 要去蕪,就表示需要尋找自己的缺點; 要存菁,就表示需要知道自己的優點。 人唯有要求自己去蕪存菁, 並努力將自己的優點加以發揮,精益求精, 才有希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愛智慧必然是一個艱苦的去蕪存菁過程: 愛智慧 → 批判 [分辨蕪菁] → 拿起及放下 [去蕪存菁] 「去蕪存菁」的關鍵,在於如何判斷甚麼是蕪,甚麼是菁, 更加要判斷怎樣的課題,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個人就有能力「去蕪存菁」, 怎樣的課題,需要凝聚集體智慧才能夠「去蕪存菁」。 「去蕪存菁」當然不能夠只是一個口號; 「去蕪存菁」是一場牽涉到「愛和智慧」的戰爭! 凡是未經過嚴謹的思考訓練,沒有能力愛智慧的人, 當然亦欠缺了「去蕪存菁」的能力,於是會非常害怕改變, 結果是性格傾向於墨守成規。 ☆ 愛金錢 那些受雇於人,假扮「愛真理」的,很容易就露出馬腳; 一旦露出馬腳,就變成了批評, 我們就會發現批判精神突然間從他們的身上消失了。 ☆ 愛面子 但批判精神,亦可以來自愛面子,要贏、要威! 有一些人會認為, 如果能夠表現自己「擁有三寸不爛之舌」, 不單只大地在我的腳下,真理也在我的腳下, 這樣子的批判往往就變成了涉及人身攻擊的批評。 愛金錢和愛面子的人難以發展出全面的批判精神, 因為有批判動機的人,如果不「愛真理」, 在批判的時候很容易就錯漏百出、左支右絀, 內部邏輯矛盾隨時現形。 華夏文化最欠缺的就是批判精神, 原因可能是由於華夏文化十分重視面子、輩份、學歷, 所以在華人社會, 以正視問題為中心去寫文章批判是比較好的方式, 由於並非「批判者」主動選擇「被批判者」, 所以「是否對號入座」成為了對方的問題。 […] Continue reading →

《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 (北宋。呂希哲) 孔子最怕的是虛偽的朋友, 所以建議與人交,千萬不要「匿怨而友其人」《論語。公治長》, 可惜孔子沒有教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朋友中是否有這類人。 孔子又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唯可惜「友直」和「友多聞」不一定是「友智慧」, 他們未必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進行批判。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孔子還漏掉了一種朋友,就是「諍友」。 […] Continue reading →

《批評》(二)

但不要忘記,決定某個「批評」是否愚昧, 有時雖然很容易,但時亦需要智慧。 不少愛面子多於愛真理,又有些社會地位的人, 即使被人說中他們思維中的要害,他們亦會故意扮高級, 當聽不明白,搬出一些曖昧的專業詞彙來反駁, 或者採取「漠視」的方法,當這些「批評」是耳邊風。 當他們被迫要回應時, 往往會將這些「批評」說成「只不過是別人的意見」。 If  you  want  to  make  someone  hate  you, explain  to  them,  logically  and  politely, why  they  are  wrong. ( J. Baylock ) 不喜歡別人批評的人,大部份是由於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部份是由於思考力不足,以往常常被人指出討厭批評, 部份是由於虛偽被人指出,或者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被人揭發, 而惱羞成怒。 The  man  who  cannot  endure  to  have  his errors  and  shortcomings  brought  to  the  surface and  made  known,  but  tries  to  […] Continue reading →

《批評》(一)

Truth  is  not  always  enlightening  and  persuasive. Truth  about  ourselves  often  appears  to  be revulsive  rather  than  conducive  to  our  well-being. Although  there  are  usually  lies  inside  kind  words, we  enjoy  them  much  better  than  truth! Don’t  you  know  that  one  kind  word  can  change someone’s  entire  day? Most  people  hate  to  look  at  the  […] Continue reading →

《批評、批判、建設性》

部份智慧較低的人提出「批判必須有建設性」, 但又不闡明如何定義「有建設性」, 揣摩他們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就好像是要求愛因斯坦去做工程師, 要求霍金不要只是得把口, 要求楊振寧和李政道去實驗室動手證明他們的理論。 這些人不容易明白立法和司法是兩回事, 就好像基礎科學研究、證明和應用往往是三回事一樣。 「批判」從來都不需要「建設」, 其實只要「批判」能夠「破壞」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就已經足夠成為一個有「建設性」的批判。 沒有嚴謹的「批判」,沒有對愚昧的「破壞」, 怎可能產生有建設性的提議? If  there  is  something  to  pardon  in  everything,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to  condemn. ( Friedrich Nietzsche ) 討厭批判的人說: 你批評我的蔬菜濫用農藥,為甚麼你自己不去種? 你批評我將救天災的錢一半放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為甚麼你自己不親自去救災? 小六學生批評我教書教得不好,那麼讓他來教教看! 你說這齣電影不好看,那麼你來拍一齣給我看罷! 你說我煮的東西不好吃,那麼下次你來煮罷! 說一個笑話,不知會否發生, 目的是表達一部份人思考的方式: 一位法官對因為批評巴士服務不佳而被告上法庭的市民訓誡說: 「剛才一位女士說那部飛機不好坐,飛行時不夠穩,又多噪音, 但她又提不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於是被飛機製造廠控告, 已經被罰款一千元! 你說,你對巴士服務有甚麼有建設性的意見?」 市民回答說:「這幾位巴士司機X、Y和Z脾氣暴躁,駕駛技術又差。」 法官問:「那麼你懂不懂得駕駛?有沒有車牌?」 市民回答說:「我不懂駕駛,也沒有車牌。」 法官點點頭,冷笑了一聲,然後繼續說: 「巴士公司委託的律師查出你也脾氣暴躁,曾經在街上因小事打架。 為甚麼你只是看到別人眼裡的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 罰款三百元,退庭!」 最幽默的情況是提出「批判必須有建設性」的人, 不但不喜歡批判,甚至喜歡控制資訊的發放。 The  […] Continue reading →

《批評、批判》(二)

如果有人說「根本沒有神存在」然後舉出一大堆理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分辨這個人的意見, 究竟是屬於下列這幾種情況中的那一種? 1.  他只不過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 He  is  expressing  his  personal  opinion. 2.  他是在批評。 He  is  criticizing. 3.  他是在批判。 He  is  providing  a  critical  analysis. 其實不論是「批評」還是「批判」, 首先當然是看「批評」或「批判」的內容是否合理, 至於「批評」或「批判」的內容, 往往取決於批評者的智力級數及思考清晰程度。 批評者可能擁有鑑賞力,但他們不一定能夠說出一個道理, (所以是「批評者」而並非「批判者」) 因為有鑑賞力的人「知道」的東西,可能比他能夠說出的多許多。 批評者亦可能心懷惡意,但這根本不是問題的重點, 因為聰明的批評者往往指出我們的疏忽大意的地方。 況且即使是惡意的批評,其中也可能蘊藏著百分之十的真理。 他們其實都是我們的「貴人」! 因為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以人廢言,也不會忽視百分之十的真理。 The  true  critic … is  the  man  who  becomes  your  personal  enemy on  the  sole  provocation  of  a  bad  […] Continue reading →

《批評、批判》(一)

The  philosopher  is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arriving  at  a  position  on  a  given  topic that  is  carefully  formulated, logically  consistent,  and  rationally  justifiable. This  poso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an  explicit  argument  or  a  well-formed  theory. Whichever  it  is,  it  must  be  exposed to  his  or  her  peers  to  see  whether  it  can withstand  […] Continue reading →

《批判》

一談起「愛智」就會想起「思考」; 一談起「思考」,當然立即會想起「批判」這個詞彙, 因為批判、思考和追求追求「道/真理/智慧」三者之間, 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 Albert Einstein )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愛智 → 思考 → 懷疑/問問題 → 批判 → 迫近真理 「批判」重視追求「真」,重視參與者的「誠」, 所以「批判」重視光明磊落,接受所有有批判能力的人參與, 只歧視無知和愚昧,不歧視膚色、種族、相貌、性別、年齡… 而且必定讓批判的課題公開放在桌面之上,讓所有參與者檢測。 中國古代亦有和西方「批判思考」相似的說法: 1.  學和思必須互相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2.  […] Continue reading →

《智、仁、勇》

     「孤獨恐懼症」、「思索恐懼症」和「浮沙恐懼症」, 是愛智的人需要克服的三大恐懼症。 三大恐懼症極有可能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或多或少地植根於大部份人的基因之中。 只有人類中的優秀分子才能夠擺脫三大恐懼症的羈絆。 能夠克服這三大恐懼症, 就能夠成為蒙田所描繪的「美麗的心靈」。 美麗的心靈,難道真的是這麼罕有嗎?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最特別的是, 有一些人在科學方面完全沒有「浮沙恐懼症」, 但一旦觸及宗教問題,就患上嚴重的「浮沙恐懼症」, 所以在宗教這方面, 他們有「立場堅定、拒絕邏輯思考、拒絕懷疑、 拒絕批判、拒絕深入討論、要愛護自己」的信念。 在思考方面,他們可以用高壓手段,把自己的腦袋分成 「互相絕緣、各不相干、各行其是」的兩個部門, 然後將這兩樣不同的東西放進不同的部門, 並且嚴厲禁止兩個部門之間互相溝通: 1.  尊敬和遵循邏輯思維,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      胸襟廣闊的部門,但只是用在科學之上。 2.  堅持信念,拒絕深入思考,拒絕批判,      胸襟狹隘的部門,亦只是用在宗教之上。 他們認為腦內這兩個部門應該一團和氣,各自獨立思考, 採取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諒互讓, 以和為貴的精神,不應互相攻擊。 一個人竟然可以身兼兩種完全矛盾的角色, 讓矛盾互相絕緣,互不侵犯,不求矛盾統一, 又可以不讓矛盾破壞快樂的根源,的確極具創意! 難道這不就是「有容乃大」一個好例子嗎?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