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雍正,清世宗憲皇帝,原名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第四子,
1678-12-13,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寅時,
雍正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生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1660庚子年出生。

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
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
因此胤禛滿月後由皇貴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撫養,視為養母。

1663 癸卯,三月[丙辰]八日[丙子],
養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逝世。
當時雍正尚未出生,但口水派紫微斗數認為,
可以用庚申大限來看雍正出生前發生的事。

雍正 (1678M)

胤禛早年曾隨康熙巡歷四方。
1698 戊寅,胤禛二十一歲,封為為多羅貝勒。

口水派紫微斗數的分析:

天相地空守命在酉宮,天魁大耗輔弼地劫守身宮在丑宮,
坐貴向貴,可見胤禛的思考能力非常高。
父親出生年甲午,令命宮科權祿會,是「三奇嘉會格」,
唯命宮火鈴並照,主早離父母,尤其是母親,和事實符合。
除此之外,父母的出生年令命宮出現
「火曲羊武」及「鈴昌陀武」兩大惡格,
主命造殺氣非常重,一副戰鬥格。
父母宮天機化忌天梁,對宮寡宿,除主早離生母外,
由於會照太陰化權及太陽化科,亦主父親深謀遠慮。

1707 丁亥,康熙四十六年,胤禛三十歲,
康熙賜皇家園林雍和宮附設花園圓明園給多羅貝勒胤禛。
十一月[辛亥],胤禛第一次恭請康熙幸圓明園進宴用膳。
從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總共去了圓明園十二次。

1708 戊子,康熙四十七年,胤禛三十一歲,
夏,康熙第一次廢太子胤礽。

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
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亦保持良好的關係,
但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
同年又升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1709 己丑,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
1711 辛卯,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
藩邸格格鈕祜祿氏,
(1692壬申十一月二十五日─1777丁酉年正月廿六日)
在雍和宮生下雍親王第四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皇帝。
十一月[庚子],藩邸格格耿氏生下第五子弘晝。
1712 壬辰,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無法容忍胤礽結黨,
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公開冊立太子,
結果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佛道,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
自稱「天下第一閒人」,一派閑雲野鶴之姿。
胤禛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
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
且在治理黃河水患上取得自明初至清初最傑出政績成就,
贏得康熙的信任。康熙晚年胤禵得到賞識,
任命其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
時人猜測胤禵是康熙心中的繼承皇位人選,
惟胤禛也屢次被遣為代替皇帝主持大祀。

1717,丁酉,康熙五十六年,胤禛四十歲,
出現各地豐收,無災可免的情況。
康熙在晚年亦繼續減免天下賦稅,
蠲免全國各地省份的錢糧,免除多處地區的欠賦。
多種措施令到各地的農民都能夠休養生息,
也防止了地方官吏中飽私囊和橫徵暴斂。

1721 辛丑,康熙六十年,胤禛四十四歲,
正月[庚寅],康熙登基一甲子重大祭告先祖,
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康熙安排接班人的部署已經相當明顯。
五月[甲午]二日[壬戌],康熙命撫遠大將軍胤禎移駐甘州。
以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
由於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
所以年羹堯的任命目的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
又任命色爾圖署四川巡撫。

康熙曾向諸王大臣論及諸皇子的優劣,論到胤禛時說:
「只有四阿哥,朕親自撫育,幼年時稍覺他喜怒不定,
    至於他能體貼朕意,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則可謂誠孝。」
胤禛聽了,立即上奏:
「喜怒不定四字,關係臣之生平,請不要將此四字寫入《起居注》。」
康熙同意,說道:
「此話不過是偶然提起,無非是加以勉勵之意,可以不記。」
因胤禛性情急躁,康熙用「戒急用忍」訓喻他。
[命盤中顯示,胤禛性情急躁,源於田宅宮的火星。]

1722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四十五歲,
七位兒子和四名女兒中,只剩下三人:
側福晉李氏子弘時、藩邸格格鈕祜祿氏子弘曆、藩邸格格耿氏子弘晝。
雍正六子:弘昐、弘暉、弘昀、福宜、福惠、福沛,
均在雍正登基前後夭折。
四月[乙巳],康熙命撫遠大將軍胤禎復往軍前。
十月[己亥],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濟、隆科多、
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
十一月[壬子]初七[戊子],康熙暢春園患病,
初九[庚寅],胤禛奉命代康熙於冬至在天壇祭天。
十一月[壬子]十三日[甲午],胤禛父親康熙在北郊暢春園逝世,
死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當時胤禛代康熙祭天,並不在場,
由九門提督、衛戍京師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宣詔傳位胤禛。

民間傳言雍正篡權,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
在十字上加一劃、下加一勾,「十」字變成「于」字,
故有「傳位十四皇子胤禵」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胤禛」之說。
但按清宮祕檔分析,康熙帝的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文並列寫成,
遺詔事先要密藏,有宮人互相監督,所以當有完備的機制保護著。
所以「傳位十四皇子胤禵」改為「傳位于四皇子胤禛」的傳說,
符合漢字書寫邏輯,但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
所以更改康熙帝遺詔而繼承皇位的說法,肯定是謠言。
還有,《康熙遺詔》漢滿原文上寫著: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
    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咸使聞知。」
所以康熙臨終時決定傳位給皇四子胤禛的說法,非常可靠。
康熙皇帝豈能將九門提督授予不可信賴之人任之,
又豈會不知隆科多與雍正之關係而造成眾皇子傳位紛爭?
由此而論,康熙讓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正是意欲傳位於雍親王胤禛,
並加以保護的實證之一。

有說康熙傳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讓胤禛的兒子弘曆—
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在將來繼承清朝的皇位,可以參考。
據說康熙臨終前,召來閣老馬齊,對他說:
「我的第四子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
    胤禛第二子弘曆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雍正繼位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
但對其他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
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
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
皇十子胤䄉亦被圈禁。
皇十四子胤禵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弔喪,
胤禛卻不允其進城,先是派去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
再後來受圈禁。
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有人說胤禛下旨撰寫《大義覺迷錄》乃為平息其奪嫡的傳言。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
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
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蔔藏丹津叛亂,
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
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
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
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
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
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
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
行為不檢,加上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的大忌,為雍正所不容。
雍正早年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
又有人將之與雍正得位傳說聯繫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
知道得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從口水派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雍正的命宮化出文昌忌入兄弟宮,
父親出生的甲午年又令兄弟宮太陽化忌,
母親出生的庚子年,配合父親出生的甲午年,
又令兄弟宮太陽化祿變羊陀夾太陽化忌,
交友宮甲寅,亦令對宮太陽化忌,
所以無論是兄弟還是同事,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雖說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
但以治國而言他堪稱是一個出色的帝王,
並使清朝的盛世能夠從康熙一直銜接到乾隆時期。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田文鏡、張廷玉、鄂爾泰,
前三者皆為漢人,
張廷玉是安徽人,李衛是浙江人,田文鏡是福建人,
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
雍正繼位後重用漢人,但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雍正並且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之新政,
打擊貪腐權貴,引來失勢滿人權貴之蓄意誣陷。
雍正亦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
才同意適當開禁。

1722 壬寅,十一月[壬子]二十日[辛丑],
雍正登基,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
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

1723 癸卯,雍正四十六歲,
降旨准許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五月[戊午]二十三日[辛丑]辛丑時,
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逝世。
十二月[乙丑],奉生母慈諭,冊封爾鈕祜祿氏格格為熹妃。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
自詡「以勤先天下」及「朝乾夕惕」。
每年唯有自己生日當天才會休息一天,
其餘每天都挑燭工作至凌晨一兩點。
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摺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
的確是滿清歷史上一個能幹的皇帝。
所以正史記載雍正過勞死的說法甚為可信。
雍正清史學者孟森讚譽雍正:
「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
「其英明勤奮,實為人所難及。」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學歷史教授盛讚雍正節儉支出,
稱「雍正朝後宮一年支出費少於明朝萬曆帝後宮一天支出費用。」
英國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
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
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
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
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
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
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
雍正未能了解與解決明清第三帝國作為內斂式王朝的根本問題,
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
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雍正在位期間,力行整頓及現實妥協,確立了多項重大政策:
1.  置軍機處加強皇權。
2.  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
3.  頒布打擊王公官吏腐敗等一系列政策。
4.  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廢除賤籍」,
     及「火耗歸公」等制度,活絡了經濟。
5.  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製度,改行「改土歸流」,
     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
6.  改善秘密選儲制度,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繼承人,
     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
     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
     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
     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7.  信仰喇嘛佛教:與達賴喇嘛交往密切;
     達賴喇嘛特頒大佛像贈雍正;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
     達賴喇嘛也讚揚雍正已修為「佛爺」,
     雍正也著作學佛經籍數部。
從口水派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雍正眾多的措施,將事業宮的大耗,全部用在民生之上,

不但提升民間生活水平,而且對康乾盛世的延續起了重大作用。

1733 癸丑,雍正五十六歲,親生兒子只剩下兩位:弘曆、弘晝。
二月[乙卯]初一[癸丑],封皇四子弘曆為「和碩寶親王」,
封裕妃耿氏所生皇五子弘晝封為「和碩和親王」,
封二十四阿哥允祕為「和碩諴親王」。

1735 乙卯,雍正五十八歲,
八月[乙酉],雍正皇帝病重,
八月[乙酉]廿三日[癸丑]壬子時逝世,
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中的泰陵。

口水派紫微斗數的分析:

甲寅大限,雍正遷移宮「羊陀夾太陽雙化忌」,陰煞同度。
原局命宮,大限疾厄宮天相「刑忌夾印」,
兼會照「火曲羊武」及「鈴昌陀武」兩大惡格,
大限田宅宮「鈴昌陀武」兼會照「刑忌夾印」之天相,
乙卯流年,乙酉流月令原局田宅宮太陰雙化忌,
死劫的星象非常明顯。

1735 乙卯,九月[丙戌]初三[己亥],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登基,年二十五歲,是為乾隆帝。

口水派紫微斗數的分析:

由於雍正貪狼化祿及天壽在夫妻宮,藩邸格格鈕祜祿氏長壽,
直到 1777丁酉年正月[壬寅]廿六日[癸巳]才逝世。
口水派紫微斗數知道即使雍正逝世,
他的命盤依然可以反映出夫妻宮之星象。
1777 丁酉,雍正一百歲,大限命宮在午宮,
祿存及貪狼化祿相夾,再會照寅宮借入,來自父母的三顆祿曜,
丁酉流年大限命宮又多了兩顆祿曜,壬寅流月再多一顆祿曜,
出現「六祿哭虛吊喪」的孝服格局。
原局夫妻宮貪狼雙化祿,為天同化忌及太陽化忌所夾,
壬寅流月變成雙忌夾武曲化忌,
癸巳流日再變成雙忌夾武曲化忌及貪狼化祿變化忌,
即是雙忌夾雙忌,故鈕祜祿氏在該年逝世。
1799 己未,雍正一百二十二歲,大限命宮在申宮,
原局子女宮「羊陀夾天同化忌及文曲化忌」,會照四顆祿曜,
正月[丙寅]初三[壬戌],會照多兩顆祿曜,
同樣出現「六祿哭虛吊喪」的孝服格局,是年乾隆逝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