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三)

蘇軾《定風波》(三)

[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竹杖,一般比人高。
步行的人常備竹杖,上下斜坡時可以借力,
亦可以用來撥開前路的草叢及驅趕動物,作防身之用。

芒鞋,芒草編織的鞋子,即草鞋。

在蘇軾的時代,竹杖芒鞋是平民的裝束,
而騎馬的人,則可能非富則貴,
所以「竹杖芒鞋」有生活平淡的意味,
而「馬」則隱隱約約含有富貴或權力的象徵。
所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亦可能是表達蘇軾視富貴如浮雲,
不再把仕途放在眼內的心態。

There  are  two  ways  to  be  rich:
One  is  by  acquiring  much,
and  the  other  is  by  desiring  little.
( Jackie French Koller )

蘇軾的知足、安貧、務實、隨遇而安的心態,
在他的《薄薄酒》(1076) 一詩中可見一斑:
薄薄酒,勝茶湯;粗粗布,勝無裳;醜妻惡妾勝空房。」

騎馬雖然快,但多數表示騎馬者正在趕時間;
騎馬雖然快,但卻要照顧馬的飲食,
下馬時需要將馬栓好,以防走失,
也許在某些地方更要有人看守,以防被偷,
就好像現代人駕駛汽車就需要入油、需要泊車一樣,
每樣東西都有代價。

騎馬出外,更有可能一闊三大,
需要帶同馬的糧草及照顧馬匹的侍從,
無可避免地需要多一匹馬!
所以「竹杖芒鞋輕勝馬」這一句的意思是
「竹杖和芒鞋」雖然不夠「騎馬」快捷,
但勝在輕鬆自在,無拘無束。

當然,騎馬也可以慢行,
請不起侍從的中產階級,也許可以單人匹馬,
但如果經濟欠佳,為何不可以步行?
不騎馬,心情可以更輕鬆,雖然速度是慢了,
但為甚麼要急,為甚麼要趕呢?
為甚麼不可以提早出發呢?

當一個人經濟欠佳或社會地位降低的時候,
心理上就應該適應處境,從貧窮之中尋找低消費的樂趣。
為甚麼要介意沒有馬騎呢?
為甚麼要介意穿上草鞋,在泥濘的路上步行呢?
人一旦不受內心的名、利、權、物質和享樂欲望所束縛,
又不介意外界環境的羈絆,
就能夠享受逍遙自在的生活,遨遊於天地之間。
證諸元豐五年 (1082) 同年九月作品《臨江仙》中的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就知道蘇軾明白自由的可貴,慨嘆營營役役的人生,
往往並非在做自己心靈真正喜歡的事。
蘇軾一向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在名、利、權對個人的束縛和羈絆這個課題之上,
認識得十分透徹。

「誰怕」意指不應該懼怕逆境和窮困,不介意沒有馬代步!
「誰怕」表示只要放下名、利、權的欲望、何須恐懼風風雨雨?
「誰怕」亦可以解釋為「不怕風吹雨打」,
或者「又沒有行雷閃電,又不是有病纏身,風吹雨打有甚麼可怕?
只要回家時弄乾身子,換上乾衣服就可以了。」

手拄竹杖,腳踏芒鞋,無拘無束,
感覺上比騎馬還要輕鬆和逍遙,
誰會介意風吹雨打!誰會介意沒有馬代步!

順帶一提,對文學家心態和動機的懷疑,絕對需要,
因為「扮野」的文學家實在太多,例如元稹之類,
但文學作品一完成,就有自己的生命,脫離作者而獨立,
所以可以單就作品來批判。
筆者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一句,
其中的「輕」是代表心理上的「輕」,
並不代表酸溜溜、吃不到葡萄的心態,
即使有,也應該只佔很少、很少、很少的成份。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