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一)

不少人在青少年成長的階段,
都難以避免會碰上及思考到這幾個課題:
1.  生命有意義嗎?
2.  如果生命有意義的話,我的生命意義是甚麼?
3.  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興趣、遺傳、天賦有關嗎?
4.  有沒有別人的經驗和真實的經歷可以給我參考?
於是部份人就會去看傳記,部份人就會參與宗教活動,
部份人就會開始接觸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等學問,
於是這些喜歡思考的青少年,未來的人生就會變得精彩。

The  purpose  of  life  is  a  life  of  purpose.
( Robert Byrne )

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戰國策》

如果應用  I的三元論這個思考和概念架構
生命的意義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身體  body的生存、生殖和保護,
包括運動、維持健康、疾病治療、壓力調劑和娛樂嬉戲。

  ego對「名、利、權」和物質的追求。
心靈  soul對「宗教精神」的追求。
其實前二者和生命的意義無關,
因為身體  body的一切追求是動物的天賦本能,
  ego」的一切追求則是社會制度的影響和教化,
這兩者的「追求」都是被動的,
並非個人主動去尋找和定義的「追求」!
只有心靈  soul的一切追求才屬於意義的範疇。
然而維持「身體  body」的健康非常重要,
因為「身體  body」是「心靈  soul」的載體。

一般人非常重視的「健康」,其實和三者都有關係,
而且除了「健康」之外,長期病患亦和三者都有關係,
一切對長期病患者有效的治療,都是三者結合的治療!

91%e3%80%8a%e7%94%9f%e5%91%bd%e7%9a%84%e6%84%8f%e7%be%a9%e3%80%8b%e4%b8%80

一般香港中學都沒有關於探討生命意義的課程,
因為涉及艱鉅的哲學思考,所以只有灌輸生命意義的教學,

尤其是那些有宗教背景的中學。
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背後必須有強大的推動力。
根據筆者淺薄的認知,
一切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動力,大致上有三個來源:
1.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結果。
2.  被精神上的痛楚所催逼,尋求解脫的方法。
3.  來自聆聽死亡的啟示。
一旦這些來源讓他覺醒之後,他就會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反思日日如是,營營役役的工作,枯燥無味的生活,虛偽的應酬,
並且參考別人不一樣的人生抉擇,思考人生是否另有出路。

It  is  too  difficult  to  think  nobly
when  one  thinks  only  of  earning  a  living.
( Jean-Jacques Rousseau )

Many  people  feel  caught  up  in  the  routines
of  daily  living  that  seem  to  deprive  their  life
of  significance.  Some  believe  life  is  passing
them  by  or  has  passed  them  by  already.
Others  feel  severely  restricted  by  the  demands
of  their  job  and  supporting  a  family
or  by  their  financial  or  living  situation.
Some  are  consumed  by  acute  stress,  others  by
acute  boredom.  Some  are  lost  in  frantic  doing;
others 
lost  in  stagnation.
( Eckhart Tolle,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p.257 )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結果]

對於接受輪迴的人來說,一般人屢世的人生有三個循環
善性循環、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
由於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屢世修行的層次有差異,
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選擇屬於自己人生的路,
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世界上絕大部份人屢世都是徘徊在中性循環之內,
雖然當中其實有很多不甘於平庸的人想掙扎出困境,
但由於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不懂得如何思考,
不懂得需要對真理謙卑,又不相信有命運這回事,
結果最後依然是平庸的人。
選擇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人,屢世都有如住在囚牢之內,
只有在某一世人有機緣聞道,覺醒之後矢志不移地修行,
每一世人都選擇在善性循環之內徘徊,才能夠擺脫囚牢,
擺脫無明,成為覺者。
選擇善性循環的人會努力修行,追求智慧,向高處行,
而由於修行和智慧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互相造就,
所以能夠形成一個螺旋式向上的善性循環,
entering  into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awakenings
《論語。里仁》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做座右銘,
而不是浪費人生,迎合俗世標準,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之內。

當修行有相當成果之後就做導師,免費和有緣人分享智慧。

What  is  great  in  man  is  that
he  is  a  bridge  and  not  a  goal.
( Friedrich Nietzsche )

但由於大部份人每天都需要為生活奔波勞累,
未有機緣覺醒或者難以覺醒,所以未能回歸心靈,
對抽象及神聖概念的實用價值尚有懷疑,甚至鄙視,
只能夠追隨群眾的喜好,隨波逐流,覺得虛偽是普世價值,
選擇和平庸,甚至愚昧的人交誼,以維護個人的自尊,
用「比上下足,比下有餘」做座右銘,以安慰自己,
而且他們一生人既做好事,也做壞事,
所以屢世都是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之中而不自覺。

從這個角度來看下面這句說話,不禁悲從中來:

We  must  select  the  illusion  which  appeals  to
our  temperament,  and  embrace  it  with  passion,
if  we  want  to  be  happy.
( Cyril Connolly )

Men  are  anxious  to  improve  their  circumstances,
but  are  unwilling  to  improve  themselves;
they  therefore  remain  bound.
( James Allen )

至於那些自以為醒目,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迷戀某一生人的名利權,願意埋沒良知,出賣人格,
就是選擇墮落至惡性循環之中,於是和遁詞及謊言結下不解緣。
一旦為了鞏固個人的權力而濫用制度暴力,
不但無法掙脫惡性循環,而且佛教認為可能輪迴成為其他生物。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willing  to  commit  human
atrocity  in  exchange  for  a  little  power  and  privilege.
( Chris Hedges )

只有回歸心靈的人選擇了覺醒,珍惜生命,珍惜修行的時間,
不願意浪費人生,積極追求智慧的人,才會走向善性循環之中。
對於不相信有輪迴,但相信某些並非邪教的宗教人士來說,
「三個循環」的概念依然有其參考價值,
因為和他們的宗教典籍裡所宣揚的概念完全沒有衝突。
回歸心靈的人有四個必須注意的地方,就是要明白:
1.  人與人之間的確有緣份這回事。
2.  不願意回歸心靈,堅持在中性循環中徘徊的人非常多。
3.  在惡性循環中徘徊的人是爛泥,一定扶不上壁,
      所以智者要珍惜自己的心力,去幫助有緣的人。
4.  凡是容忍虛偽的地方,就一定不會是淨土。
徘徊在同一循環中的人,價值觀相同,思想接近,
但兩個思想在不同世界,徘徊在不同循環中的人,
就已經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人。
如果說思考能力有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思考能力只達到接受信念的程度,就很容易就覆舟,
只有思考能力達到建設個人信仰的程度,才能載舟。

命運的囚牢

還未回歸心靈的人,
1.  不會去思考個人的生命意義,
2.  不會懂得為何人生需要追求智慧。
     神聖和抽象的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對他毫無吸引力。
3.  欠缺去蕪存菁的意圖和能力,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和習氣。
4.  身心不能安頓,對「老、病、死」非常恐懼。
5.  思考方面有不少嚴重的盲點,甚至會有思考恐懼症。
一旦遇上人生中下列的挑戰,就容易陷入絕境,例如:
1.  社會政治環境突然變壞。
2.  個人的健康突然惡化。
3.  家庭出現重大的變故。
4.  失戀、失業或者朋友背叛。

由於從個人的性格和思考角度,看不到任何希望,
或者由於前生修行不足,惡業過重,顯示在他今生的命運中,
或者由於今生做得壞事多,作孽重,守護靈已經放棄了他,
就會出現自殺的傾向,不是「朝聞道,夕可死矣」,
而是「從未聞道,但由於精神壓力太大而朝夕想死」!

佛教思想認為: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從輪迴的角度來看,上一生人的思想、行為和習氣,會帶到這一生,
並且決定了這一生人的命運,即是一種隔世的自作自受

也許是前生修來的智慧,
所以先天傾向的人,得到守護靈的導引,
在人生旅程之中,很早就會讓心靈來主持人生大局。
他們比較容易知道心靈的興趣,比較容易知道智慧的價值,
比較容易知道自己前生未完成的課程,比較願意修行,

所以人生的抉擇比較明快。

Deeper  and  more  fundamental  than  sexuality,
deeper  than  the  craving  for  social  power,
deeper  even  than  the  desire  for  possessions,
there  is  a  still  more  generalized  and  more 
universal  craving  in  the  human  make-up.
It  is  the  craving  for  knowledge  of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orientation.
( W. Shelton,  1936 )

We  don’t  live  for  happiness,  we  live  for  holiness.
Day  to  day  we  seek  out  pleasure,  but  deep  down,
human  beings  are  endowed  with  moral  imagination.
All  human  beings  seek  to  lead  lives  not  just  of
pleasure,  but  of  purpose,  righteousness,  and  virtue.
As  John  Stuart  Mill  put  it,  peopl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become  more  moral  over  time.
The  best  life  is  oriented  around  the  increasing
excellence  of  the  soul  and  is  nourished  by  moral  joy,
the  quiet  sense  of  gratitude  and  tranquillity  that
comes  as  a  byproduct  of  successful  moral  struggle.
The  meaningful  life  is  the  same  eternal  thing,
the  combination  of  some  set  of  ideals  and
some  man  or  woman’s  struggle  for  those  ideals.
Life  is  essentially  a  moral  drama,
not  a  hedonistic  one.

( David Brooks, Humility Code )

那些已經回歸心靈,並且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認為:
尋找意義,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之後,向著目標努力以赴,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明白只有選擇善性循環,才有機會抵達彼岸,
成為迫近真理的覺者,所以一生人只需要有成就,成不成功並不重要,

因為他的「終極關懷」就是追求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成就其實是沒有終點、沒有止境的
成就既然成為生命的目的,死亡就不再是生命裡唯一的目的地。

也許前生修行較佳的人,很快就會明白愛、智慧和勇氣的重要性,
所以他們生命的意義,亦是圍繞著愛、智慧和勇氣這三個課題。

至於那些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當然也會知道  ego的興趣,
但由於  ego接受的意義往往由主流社會來定義,
往往以追求名利權及物質享受為目標,所以  ego的興趣,
往往是和生存、生活、享受有關的「現實關懷」,
亦往往反映出主流社會的興趣,
不一定是個人的選擇。

至於那些不相信有前生、有輪迴的人,或者心靈力量較弱的人,
那些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常常誤以為聰明和謀略就是智慧,
執迷不悟,以妄為真,積習既久,往往成為了屢世的「習氣」,
難以擺脫在中性循環之中輪迴,
甚至某世人一起歪念,變得越來越愚昧,就墮落在惡性循環之內。

他們在危難發生之前,未必有興趣思考生命的意義。
對他們來說,尋找生命意義的動力,只能夠靠聆聽死亡的啟示。

至於由於被精神上的痛楚所催逼而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之下,大可不必探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