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平台》(九)

一個「批判平台」是所有不願意腦障者的燈塔!
君子喻於道,所以追求「真」和「誠」,
君子喻於義,所以追求「愛」和「智慧」,
在「真、誠、愛、智慧」這種「宗教精神」內,我們明白
1.  每一個概念都可能有它的應用範疇,必須找出來才應用。
2.  虛偽無立足之地。
3.  只要不去為禍人間,腦障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半桶水的思維,甚至選擇愚昧。
4.  只要不去為禍人間,拒絕思考,拒絕批判,
      維護自己的面子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所以如果一個人選擇隱居在深山,生活在純潔的世界裡,
當然可以遺世而獨立,絕拒思考一切和群眾有關的課題。

[批判平台的好處] (上)

每個人都難免會置身在需要博弈的環境之中
除了擁有權力的人在博弈上有優勢之外,
權力相若的善人和惡人之間的對抗,就需要博弈,
而且難度相當高,因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歷史告訴我們,善人沒有後路可走,
因為善人一旦放棄博弈,難免會淪為惡人的奴隸。
很多俗世的所謂「好人」非常愚昧無知,又愛面子,
不承認需要匡智,不喜歡思考,拒絕培養思考能力;
而很多思考能力強的人卻選擇在灰色地帶度橋行騙,
所以嚴謹的思考能力是善人必須培育的工具。
讓筆者首先總結一下前文的論述,

再詳細說明建設一個「批判平台」的好處:

☆  釐清社會上常用的詞彙和概念

一個「批判平台」,
可以成為締造社會上大眾溝通語言的場合,
可以視為「一個社會在思考方面基礎建設」的工廠!

日常生活中及傳播媒介所有常用的詞彙和概念,
可以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
釐清及確立它們的共同定義。
一旦有多個定義的話,如果不創造新詞彙以茲識別,
那麼以後傳播媒介運用這個詞彙時,
必須說明它們是在用那一個定義,避免誤導市民。
「批判平台」認為有意或無意地誤導市民,
是傳播媒介的嚴重罪行。
2014年,香港就出現了「慈母」,「拳打腳踢」,
「光明磊落」及「七俠五義」種種定義的歪曲。

既然廢油都可以回收之後「循環再食」,
錯誤的思維和語言偽術當然可以不斷地循環再用,
這個時代,若不訓練和鼓勵批判思維的話,
不少人的腦袋就成為了別人的遊樂場,
充斥著種種似是而非,經不起批判的概念。
結果不少人自動加入了「愚樂圈」,
並且在人數之中消弭了與眾不同的恐懼,
找到了 ego 的平安!

  釐清「言論自由」的概念

一個「批判平台」認為,
An  opinion  is  merely  a  hypothesis,
not  necessary  having  the  status  of  a  theory.
凡是不願意接受批判的意見,或者經不起批判的意見,

從來都不應該是「言論自由」的一部份。

Public  opinion  is  the  worst  of  all  opinions.
( Nicolas Chamfort )

Public  opinion  reigns  in  society  because
stupidity  reigns  amongst  the  stupid.
( Nicolas Chamfort )

一個「批判平台」認為
語言上的曖昧,甚至刻意的「語言偽術」,
亦從來都不應該是「言論自由」的一部份。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可以憑藉平台
教導市民高層次的「言論自由」應該是甚麼。

  重新定義「冷靜」、「開放」和「理性」

如果社會上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所謂「冷靜」、「開放」和「理性」就成為了曖昧的詞彙,
而所謂「理性討論」亦不過是一個口號。
甚麼程度的「開放」才算是「開放」?
甚麼程度的「理性」才算是「理性」?

埋沒良心的「冷靜」又是否「冷靜」?
而所謂「開放」openness/open-mindedness
亦只能夠是曖昧的詞彙,因為門檻高低可以隨意而定。

如果社會上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所謂「包容和接納別人的意見」,
所謂「求同存異」及「積極樂觀」就成為了笑話,
因為包容和存異可以是包容和保存垃圾,

而「情操和品格」就只能夠是一個自我的感覺。

如果社會上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來統一群眾的思考方式和意識形態,
所謂「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社會和諧」
就只不過是口號和幻想。

如果社會上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面對錯綜複雜的課題,各方都掌握部份道理時,
就不可能有足夠的「集體智慧」去解決問題,
於是各持己見,錯的永遠是別人,
會就不可能沒有因矛盾而產生的「內耗」。
除此之外,一旦社會重視理性,
家庭衝突事件這種社會「內耗」亦會減少。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可以讓市民明白「理性」必然包括下列的
方法、精神和態度」:
1.  根源思維:「尋根究柢,鍥而不捨」。
2.  森林/整體思維:不能夠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所謂「以大局為重」必須澄清「大局」的定義。
3.  高層次的多元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4.  重視「真」和「誠」,暴露「虛偽」。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可以恢復市民對哲學思維和批判思考的尊重,
締造一個理性和多元化的社會。

Our  question  is  very  simple:
What  is  “reason”? 甚麼是「理性」?
How  can  a  society  evaluate  “reason”  without  a  CTP?
如果社會上沒有一個「批判平台」,我們怎樣去判斷「理性」?
我們怎會明白「理性」的定義根本不容許半途而廢或者適可而止?

( Jason Ling )

如果社會上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甚麼叫做「透徹、充分、全面」的討論?
一個「批判平台」打敗了低層次的思想,

在高層次上統一了社會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多元化  diversity 只能夠在高層次中生存,
完全符合進化論的原理,
因為「高層次的多元化」所帶來的沖擊,一向是優秀創意的來源。

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完全在於是否能夠去蕪存菁,
是否能夠融會貫通,是否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換言之,任何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統一,
必須臣服於一個接受不斷批判,可以去蕪存菁的環境之下。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批判思維蓬勃,
百家爭鳴,互相批判,真實的道德思考才能夠發展。
所以秦始皇焚書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
而忽略了隨即建設一個批判的環境,
是華夏文化喪失了用「集體智慧」發展科學和精神文明的濫觴。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可以產生龐大的經濟利益:
1.  節省不少社會上浪費在不必要辯論中的時間。
2.  更容易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和矛盾。
3.  能夠解決「深層次的矛盾」。

  重新定義「仁慈」和「包容」

用公開、歡迎批判的說理,
強迫「半君子」及所有只有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明白:
1.  甚麼是罪惡必須從新定義,並接受批判。
     不能夠靠社會上不同的宗教權威來定義。
2.  人類社會不能夠包容罪惡。
3.  保護犯罪者,就是向市民宣戰。
4.  同情犯罪者,不同情受害者,就是虛偽。
5.  任何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
     都沒有權代表「所有」受害者去原諒犯罪者。

A  person  can  only  forgive  an  offender
on  his  own  part.
Nobody  has  the  right  to  forgive  an  offender
on  behalf  of  all  other  victims.

社會上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不少假公濟私或者假冒仁慈的「半君子」,
往往會自己賦與自己權力,
認為自己有權代表所有受害者原諒犯罪者。

對販夫走卒來說,這種現象就好像:
在中國人社會中流行的「打麻雀」遊戲中,
為了各種原因表示自己的「仁慈」或者「好人」,
向下家鬆章,損害了其他兩家的利益。

為了照顧有影響力的長者的面子和輩份﹐
而損害其他弱勢持分者的利益,
雖然會是一種邁向「成功」的  social  skill
但絕對不是「仁慈」和「包容」,
更加不能夠說是 EQ 夠高!

  公信力

讀哲學出身的讀者可能會立即發覺,
筆者上述種種關於建設「批判平台」的好處,
其實就是所有哲學家一向做的功夫!
「字瘡」和「語癌」是影響人類思考力的首位病患。
由於一個「批判平台」致力打擊「字瘡」和「語癌」,
建設一套嚴謹和清晰的共通語言,
大幅度提升了社會的精神文明和哲學水平,
並且公開接受社會上所有懂得思考的人的批判,
所以能夠產生強大的公信力。
「批判平台」就是治療「字瘡」和「語癌」的標靶藥物!
錯誤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無論在感性上如何吸引,

一向是人類理性的敵人。
似是而非的道理尚容易解決,
最難應付的是那些看起來美麗、吸引,
但「有應用範疇的道理」,
從道貌岸然的「半君子」口裡說出來,
因為錯誤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通過道貌岸然的人或者渠道傳播,
可以為禍人間一世紀,甚至幾百年。

知識就是力量,
能夠懂得善用知識的智慧,是更大的力量!
「累積多個世代」的「集體智慧」,
不但能夠產生強大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
1.  讓思考只能夠在高層次之上百花齊放。
2.  令市民明白「思考是一種專業」。
3.  能夠產生令「半君子」閉口的力量。
4.  令市民明白「言論自由」可以去到怎樣的高度。

讓沒有思考能力又愛面子的市民被迫保持緘默。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