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平台》(七)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真」和「誠」是一個「批判平台」的信仰。

追求真理,是一個「批判平台」的目的,
但如果參與「批判平台」的人沒有「真」和「誠」,
怎可能迫近真理?
所以一個「批判平台」必然牽涉到對「真」和「誠」。
「真」和「誠」既是人際關係中的永恆真理,
也是一個「批判平台」的信仰!

所以不相信人與人之間需要「真」和「誠」的人,
當然不會參與「批判平台」的辯論。

Above  all,  don’t  lie  to  yourself.
The  man  who  lies  to  himself  and
listens  to  his  own  lie  comes  to  a  point
that  he  cannot  distinguish  the  truth
within  him,  or  around  him,  and  so  loses
all  respect  for  himself  and  for  others.
And  having  no  respect  he  ceases  to  love.
( Fyodor Dostoevsky )

如果我們要求看來溫馴的人,
一起去唱歌讚美「真」和「誠」,
很多人都會樂意去做,並且盡力去做。
但當我們要求這些人在
「生活上,處事上,待人接物上,甚至工作上」,
都奉行「真」和「誠」,
願意去做的人可能只得這些人之中的十分之一!
因為我們認為抽象的價值不切實際,
況且我們和「虛偽」這個普世價值廝守了半生,
同襟共枕,刻骨銘心,難捨難分。
為甚一個溫馴念舊的人,
一個內在瀟灑,不拘泥於小節,不跟人斤斤計較的人,

不可以左手擁抱「真」和「誠」,右手擁抱「虛偽」?

「真」和「誠」這種信仰之所以困難,
是因為它致力於打倒「虛偽」這種普世價值,
而且既要向外亦要向內尋求真理,
於是就不能夠避免內省,
努力以赴去「認識自己」和進行「自我批判」,
於是就不能夠避免思考這三大課題:
1. 甚麼叫做愛自己?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面子嗎?
2. 面子和真理的排列次序孰先孰後?
3. 人的自尊應該如何建立?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不喜歡思考,口裡承認自己不喜歡思考,
或者對自己不認識的課題不會強辯的人,
都有可能是一個重視「真」和「誠」的人,
但任何討厭批判的人,
肯定不會是一個「真」和「誠」的人。

It  is  useless  to  tell  one  not  to  reason
but  to  believe ── you  might  as  well
tell  a  man  not  to  wake  but  sleep.
( Lord Byron )

一旦人類擁抱「虛偽」,
就會出現「適可而止」的「真」和「誠」。
所以有經驗的人指出,一旦有人際關係的衝突,
九成的個案都不能夠靠「坦誠」去解決。

「半君子」活著,只需要有「信念belief
他們只接受「適可而止」的「真」和「誠」,
所以不可能有腳踏實地的「信仰faith
Faith  is  impossible  without  intellectual  honesty.
凡是害怕批判,經不起批判的,怎可能是「信仰」?
當一位討厭批判的人到處去宣傳他的信念時,
往往不自覺地欺騙了自己,亦好心地去欺騙了別人。

If  devotion  to  truth  is  the  hallmark  of  morality,
then  there  is  no  greater,  nobler,  more  heroic 
form  of  devotion  than  the  act  of  a  man 
who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nking.
( Ayn Rand )

愛智的人活著,則必須有「信仰」,
因為有「信仰」才會有「希望hope based on faith
有「信仰」才會產生「智慧wisdom
有了「智慧」和「love 手牽手共同進退,
「愛」才會有根基。

參考:
《存在》(十) [真、真理]
《存在》(十一) [誠、誠者]
《存在》(十二) [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存在》(十三) [誠、誠之者]

Truth  carries  with  it  confrontation.
Truth  demands  confrontation;
loving  confrontation,
but  confrontation  nevertheless.
( Francis Schaeffer )

「愛」和「智慧」是一個「批判平台」的信仰。

「真」、「誠」、「愛」和「智慧」,
本來就是「宗教精神」裡的四大元素。

Truth,  Sincerity,  Love  and  Wisdom
are  like  the  four  tires  of  a  car.
You  can  still  go  with  any  three  of  them,
but  you  can’t  go  anywhere  with  only  two.
( Jason Ling )

有一些從來未思考過「愛」究竟是甚麼的人,
會批評「批判平台」欠缺了「愛」,
但「愛」可以擺脫「智慧」嗎?
擺脫了「智慧」的「愛」會擁抱「虛偽」嗎?
擺脫了「智慧」的「愛」可以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嗎?
照顧有影響力的人的面子是「仁慈」嗎?對誰仁慈?
讓強姦者「姦一半」,是對強姦者「仁慈」嗎?
是照顧了強姦者的面子嗎?是顧全大局嗎?
強姦者自辯說:
1.  強姦並無特定目標,故不構成刑事。
2.  那女人用陰道來襲擊我,所以我強姦了她。
這些算是合理的解釋嗎?

我們見到的是:
不少宗教掌權者不願意放下「虛偽」,
不願意鍥而不捨地追問究竟
「甚麼是真?甚麼是誠?甚麼是愛?甚麼是智慧?」
「是否有適可而止的真、誠、愛和智慧?」
只是讓半桶水的思想家去處理「宗教精神」,
才令到宗教每況愈下。

「愛和智慧手牽手共同進退」,
才是處理社會問題及人際關係中永恆的真理,

也是一個「批判平台」的信仰。

在一般辯論之中,只要有完善的辯論技巧,
沒有「真」和「誠」的人表面上都可以「贏」;
然而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
沒有「真」和「誠」的人遲早都會輸,一定輸!
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
無論是「愛智者」還是「半君子」,
都會承受許多思考上的挑戰和壓力,
但「愛智者」亦會同時感受到迫近真理的喜悅,
而「半君子」就會感受到迫近真理時面子的失落,
感受到 ego 和情緒方面的痛苦。
所以「半君子」一旦參與過「批判平台」的辯論,
就會對一個「批判平台」十分恐懼。

There’s  zero  correlation  between
being  the  best  debater
and  being  a  qualified  thinker.

只有在一個重視「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的社會裡,我們才能夠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重視競爭、重視弱肉強食、重視金錢的社會裡,
思歪會被鼓勵,為了降低成本,為了謀取暴利,
人類在灰色地帶去害同類之心永遠「酷氣長存」,
明天沒有可能會更好!
有信仰的「批判平台」當然拒絕中立!
一定批判任何違背「宗教精神」的言論。
但「批判平台」絕對歡迎任何人對「宗教精神」批判,
因為所有稱得上是「學問」或者「信仰」的東西,
它們的假設一定歡迎批判!

如果說「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不是宗教──是一個「批判平台」的信仰,
大家會認為「批判平台」是「離地」的嗎?

Nowadays  people  like  to  divide  things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the  concrete,  the  semi-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
They  treasure  the  value  of  concrete
as  well  as  semi-concrete  things  because
they  regard  these  things  as  “practical”.
They  have  no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anything  abstract  or  divine
and  so  they  despise  them.
( Jason Ling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