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論》(上)

為何我們需要研究人性?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大學》

也許讀者們都聽過這樣的一句廢話
「我們都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為何要將人分類?
    為何不可以用愛互相包容?」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i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political  education.
( Henry Adams )

無論是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人類學,
追化論,遺傳學,腦神經科學,管理學,軍事,或者教育,
人性都是遲早要接觸的課題。
所以建設一個可行、跨學科的「人性理論」,
隨後不斷地修訂,以貼近真相,
是科學及這些人文和社會學科必然會涉足的範疇。
「人性理論」是道德哲學、生命教育和宗教的理論基礎,
一旦「人性理論」有誤差,影響可以非常深遠。

[性善、性惡]

Man,  who  is  he?
Too  bad,  to  be  the  work  of  God;
Too  good  for  the  work  of  chance!
( Doris Lessing )

對人類來說,「人人都會死」是一種「信仰」,
因為我們雖然沒有辦法做實驗去證明,
但至今我們還未見過有任何例外。
我們知道「凡人皆有…」或者「凡人皆會…」的說法,
只能夠是一種「假說/猜想hypothesis/conjecture
難以證明,因為只要有一個例外,
這個「假說/猜想」就立即被推翻。

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
並非「信仰」,亦非「信念」,只能夠說是「迷信」。
一般來說,任何「二元理論」,只能夠作為一種分析工具,
用來表示兩極,因為大部份情況會出現在兩極之間,
例如「善惡」,「正邪」,「陰陽」,「男女」等等。
至於「正負」則是「三元理論」,因為有零這個平衡點。

No  man  really  knows  about  other
human  beings.  The  best  he  can  do  is
to  suppose  that  they  are  like  himself.
( John Steinbeck )

孟子的「性善說」也許源於「推己及人」,
但錯在簡化到以偏概全的地步,因為沒有人能夠假設

1. 這個世界只有一類人。
2. 所有男人都一樣,只得一類,因為有似女人的男人。
    所有女人都一樣,只得一類,因為有似男人的女人。
    況且還有陰陽人。
這些都是觀察力弱、沒有接受過科學洗禮的人常犯的錯誤,
因為即使在同一生物種類 species 之內,
都有多樣化 diversity 的現象,而且差距頗大!

There  are  very  few  at  the  top.
The  world  of  the  mediocre,  however,
is  one  of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is  crowded.
( David R. Hawkins )

陰陽的含意──強尼。貝拉美

結果孟子從「性善說」引申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課題,
這個課題和「眾生都有佛性」相同,
牽涉到數學中的百分率概念:一個人要成為堯舜,
1.  先天的才華、意志、毅力需要佔多少百分率?
2.  後天的教育、運氣、人際關係又需要佔多少百分率?
孟子的思想,顯然和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思想有衝突。

性善,並非所有人類共同擁有的特質,
否則天下太平,智者和
聖人輩出。
所以孟子其實只可以說「部份人的性本善」,
於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
1.  如何量度性善?
2.  某某人的性善百分率是多少?
孟子不能夠假設「所有人的性本善,只不過有些人捨棄了本性」,
因為完全不合乎科學精神中對觀察和思考的要求,
而且難以做實驗證明。

Humans have a terrible reputation for killing each another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umans-are-violent-animals-2016-9

Life  in  a  concentration  camp  tore  open
the  human  soul  and  exposed  its  depths.
Is  it  surprising  that  in  those  depths  we  again
found   only  human  qualities  which  in  their

very  nature  were  a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 Viktor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p. 108)

如果要統一東西文化,那麼我們只能夠說:
「人的性善源自心靈,但我們不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孟子「性善說」中的「同情心」,屬於低層次的善,
也許所有擁有殘餘心靈的人,都會有「同情心」,
但「是非之心」則屬於高層次的善,需要批判思維,
只有極少數人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才會擁有。
看來,孟子這個「善」的概念定義頗廣,
似乎意圖令「性善說」放諸四海而皆準,
但可惜並不能夠涵蓋所有人。

We  agree  that  demanding  perfection  or  high  morality
are  inhuman  for  most  human  beings.  We  also  agree
that  certain  amount  of  ignorance,  foolishness,
selfishness,  laziness,  snobbishness,  superficiality  and
hypocrisy  are  perfectly 
human  for  most  human  beings.
So  when  we  talk  about  our  love  of  people,  what  do
we  really  mean?  We  also  know  that  some  people
have  good  taste,  some 
strive  for  perfection,  and  some
strive  for  wisdom.  Are  we  going  to  call  these  people
abnormal  or  perhaps  inhuman?  History  tells  us  that
all  surviving  civilizations  and  education  strive  for
perfection  in  a  moral  direction,  whereas  schooling
and  technology  strive  in  both  moral  and  immoral
directions,  all  of  them  in  a  step  by  step  approach.
So  how  are  we  going  to  judge  this  attitude  of
seeking  perfection?
( Jason Ling )

中國傳統的文化認為: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禍中有福,福中有禍。
如何分析和判斷,需要的是智慧,否則只有事後才會懂得!

[心學]

孟子的「性善說」影響深遠,
發展成其後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學」。
但中國傳統文化的「心」,
沒有分辨到底是「  ego」還是「心靈  soul」,
所以「心」的定義混淆不清,概念不切實際,
既可以為「  ego」所用,也可為「心靈  soul」所用。
「心學」對人性的認識膚淺,
將這兩個不相容,甚至會產生矛盾的概念共一爐而冶之,
將人性的客觀真相和小圈子的意欲混為一談,
浪費了幾多個世紀讀書人的心力。
中國的「心學」只能夠成為一種「假說/猜想」,
具有小圈子在文字和自我陶醉方面的娛樂價值,
實質上並無心理學方面的應用價值,
亦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在科學方面的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的「心學」門派眾多,
但大致上他們的「假說/猜想」內容如下:
1. 心 = 宇宙,或者心蘊藏著宇宙。
2. 宇宙真理不假外求,
    因為心蘊涵宇宙中萬事萬物之理,包括天理、人理、物理。
3. 事理無窮無盡,格物致知未免煩累,
    只需要發明「本心」,則人自可明「天理」。
4. 全部人都有心,都有良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5. 心需要實踐,故需要「知行合一」,
    需要「慎獨」,行為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All  human  beings  are  commingled  out  of  good  and  evil.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

如果我們同意絕大部份人都會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那麼荀子的「性惡說」就更接近人性的真相,
因為荀子說的「惡」,並不一定是罪惡的惡,
荀子說的「惡」包括了人類「  ego」的先天傾向,
例如自私、貪婪、懶惰、好吃喝玩樂、愚昧、妒忌、憎恨、
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怨報德、以強凌弱…等等習性,
亦包括一切環境對「  ego」的影響。
人有很多類別,所以「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是正常的現象,
只有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會認為這是一個矛盾,是人類的悖論。

另外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的所謂「偽」,並不是指「虛偽」,
而是指「人為」,指後天的「培育」或者模仿。
換言之,荀子假設了人性中既有善的元素,亦有惡的元素,
但善的元素必須通過培育之後才會顯現!

這個後天的培育既可以來自長輩,亦可以來自社會制度。
而由於大部份人的進化程度追不上真正的精英,
還保存著靠片面資訊就迅速作出判斷的原始人傾向,
又喜歡讓情緒反應、面子、輩份等等掩蓋理性,
更加造成不少人際關係中的「惡」,
所以荀子的「性惡說」就更加有說服力。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17:9》

There  is  only  one  kind  of  love,
but  there  are  a  thousand  imitation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禍福相倚伏,善惡一向在人心中共存,此乃天下至理,
而所謂修行,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放棄惡念,擇善固執。

The  misconception  which  has  haunted
philosophic  literature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is  the  notion  of  ‘independent  existence.’
There  is  no  such  mode  of  existence;  every  entity

is  to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way  it  is  
interwoven  with  the  rest  of  the universe.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我們當然可以將這兩種「迷信」提升到「信念」的層次。
如果說孟子的「性善說」涵蓋了百分之二、三十的人,
那麼荀子的「性惡說」就涵蓋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
更準確地說,
也許大部份人的人性之中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性善,
另外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則屬性惡!
而通過優良的教育和社會制度,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之中,
可以有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人誘導成「性善」,
這就是優良的教育和社會制度的理想。
所以「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和改變自己」這三個課題,
必然涉及人性的理論。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改變自己》

Jordan  Peterson
Ev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p7vWB0TeY

別忘記,孟子的善和荀子的惡都沒有嚴謹的定義!
「人皆可以為堯舜」雖然是一句勵志的說話,
但其中涉及了對「性善說」的迷信,及「門檻」的課題。
佛家的「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可以說是高級的語言偽術,
但就完全避開了「門檻」的困擾,
因為眾生的佛性可以是從 0.01% 至 100% 不等,
所以和「佛陀難度無緣眾生」的概念不會有衝突。
個說法和「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及商店的廣告「本店大減價全面由三折」,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只能夠說佛教的所謂「眾生皆有佛性」,

其中的這個所謂「」,的確容易誤導!
同樣道理,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證據去假設所有人都有心靈
我們只是有證據說「有些人有心靈」及
這些人之中部份人會出賣心靈,部份人會保守他們的心」!

參考:《我看宗教》(四)

綜合歷代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的觀察和分析,
最窮困的人只重視生存,當衣食足之後,人才會有六個選擇方向:
1.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以人格為天。
2.  懶惰者,民以食為天,民以性為天,民以迷信為天。
3.  勤奮者,民以名為天,民以財為天,民以權為天。
4.  勤奮諂媚者,民以老闆為天。
5.  勤奮做奴才者,民以團體為天。
6.  喜歡吃喝玩樂者,民以色為天,民以享受和玩樂為天。
而這六個元素可以出現各式各樣的組合,
例如 GEM 可以代表 Greed, Eat, Money
例如 FMP 可以代表 Fame, Money, Power
例如 LESS 可以代表 Lazy, Eat, Sex, Superstition

Comments are closed.